旅行在路上,修行靠自己

29.10.2014  02:35

私路呓语

  卓玛

  不知道大家是否与我一样,尽管走过许多地方,但相比起所看到的风景,旅途中所遇到的人和所发生的事却更令人记忆犹新。

  比如,长假远行很多都是需要约伴的,而在类型很多的同伴中,最令人受不了的是斤斤计较和凡事依赖他人的类型。

  先说斤斤计较的。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去新疆,同行中有一个严格控制预算的,每次点餐只能点家常菜,数量也有规定,如果要消费酒水或饮料的,这部分支出则要个人承担,这倒是其次了,最开始大家还时不时拿她开玩笑,都说有了这么一个理财高手,谁也不能“造次”。但更抓狂的还在后头,就因为那个陌生的石油城消费有点高,住宿费用超预算,她带着我们大晚上的十一点多不停地“扫街”,根本没有意识到大家其实已经很累了。但面对这样一个预算控,众人又不好意思说什么,只能在心里默默地说:“亲,有时过分的节俭不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苛刻了。

  再来,有一次去越南的美奈,因为语言和环境的差异,我们提前在美奈前面的一个镇下了大巴车,下来后才知道要徒步一段才能到美奈,为此,我们的同伴——一个来自深圳的MM一路上因为大家的这个失误,不停地抱怨:“以后一定不能这样了,一定要做好功课,不能晚上还在赶路,这样多不安全啊!”……实在是影响他人的游玩心情,要知道,旅途中发生点意外很正常,自助游出行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如果想什么都省心,那完全可以跟旅行团。

  现在大家都喜欢用“奇葩”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件事。今年去了一趟牛背山,在准备徒步上山的那天早上,客栈大叔一直叮嘱我们,不要走错路了,万一不确定走的路是否正确,那就看路上是不是有垃圾,只要走有垃圾的那条路对了。当时我们就纳闷了,这么长的一条山路,怎么可能一直与垃圾为伴呢?后来,才知道大叔说得没错,我们一路上都看到很多矿泉水瓶、各种零食袋、垃圾袋,有些可以休息的平台,更是简直变成了一个巨大垃圾堆,与牛背山壮丽秀美的风景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去藏地旅行,要尊重当地的风俗和信仰。当地很多寺庙也会在醒目的地方写上“不许拍照”,特别是进入主殿需要脱鞋、摘帽子和太阳镜,不得大声喧哗……其实这些都不用提醒,因为这是一个旅行者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现在依旧有不少人做不到。曾经在郎木寺,一位喇嘛应要求带领了一群年轻人进行参观,但进入殿堂时,他们却不听讲解,只是不停地用相机对着活佛肉身拍照,如此轻率的行为让喇嘛生气不已,忍不住喊了一句:“给你们五分钟,帽子和眼镜摘掉,相机收起来,不行就出去,要留下来的就保持安静地听我讲……

  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不禁反思,其实越来越多的规定是不是就因为有了太多不自觉的人才产生的,但如果大家都不去思考和反省,再多规定也没用。一句话,旅行在路上,修行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