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喉人”抱团互助发“新声”
●本报记者 钟智跃
喉癌患者因手术切除了喉管,无法继续发声说话,不少人因此产生自卑、暴躁等消极情绪……今年,梅江区江南街道的社工帮助他们成立“新声服务队”,让这样一群特殊的人群,有了交流场所,逐渐打开了心灵的窗户。“无喉”长者们有了乐观积极的心,他们利用电子喉,虽然交流进行得并不顺畅,但传递着快乐。
“我们不是外星人”
日前,记者在江南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见到了新声服务队的几位“无喉人”。他们正拿着一个小手电筒般的电子喉,放在脖子下方,用特别的方法说话。“你别见怪,我们不是外星人!”服务队队长钟增昌先自我调侃道。67岁的钟增昌几年前患喉癌后做了喉管切除手术,依靠电子喉重新说出了话。和他一样,目前协会其他几位“无喉”人,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他们用特别的方法,像正常人一样交流。
“虽然我们能重新说话,但一开始时都难以接受。”75岁的谢裕京告诉记者,他20多年前患喉癌后无法说话,脾气变得很暴躁,“表达只能靠写字,久而久之实在不耐其烦。”除了心理的难以接受,社会人异样的眼光也无形中让“无喉人”感到自卑。钟增昌说,有几次他到超市买东西,用电子喉跟店员说话,机器人般的发声把店员吓了一跳。
钟增昌在广州治病期间,香港新声会在医院组织活动,他从中发现像自己这样的群体,必须要重新适应社会,借助电子喉可以重新说话,也让他看到了希望。那时起,他就有意识地想认识一些同乡的“无喉人”,希望在以后可以一起交流,让自己不再封闭。
互帮互助走出阴霾
回到梅州后,钟增昌辗转认识了谢裕京、王龙生等几位“无喉”病友,他们便经常一起相聚聊天,排解苦闷心情。今年元宵节,江南街道的社工为社区发放爱心礼包时,钟增昌主动联系了社工,希望通过社工的帮助,让更多的“无喉人”走出家门。
江南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听到消息后十分重视,专门成立小组进行个案跟进。通过发动人员联络,中心发现了社区的9位喉癌患者。钟增昌联系几位病友逐个拜访,鼓励他们走出家门。经过几次的聚会交流,大伙兴致勃勃,决定成立新声服务队,发现更多的“无喉人”,互帮互助渡过难关。
短短几个月时间,新声服务队已有13位成员,还有4人即将加入。现在每月9日,是服务队固定聚会的日子。江南街道为服务队在红光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了场所,“无喉”长者们在这里用特别的方法交流,好不热闹。“快乐过好每一天,就是我们的态度!”谢裕京说。
愿社会更多理解
聚会、短途旅行,成了服务队成员们经常的活动。“感谢这帮可爱的社工,我们才有更多的可能。”钟增昌说,虽然用电子喉可以说话,但对外交流时还需要社工们的帮助才更方便。服务队在慢慢地成长,也希望能有更多人放下包袱加入其中。只要打听到有类似病友,钟增昌等都会前去探望,提供一些心理和生活上的帮助。上两周,钟增昌和王龙生才去香港,帮病友们买回一些电子喉,“电子喉大陆购买要近万元一支,香港才不到四千元。”
“我们不是外星人,不是特殊人,希望社会能有更多了解和理解。”谈及服务队的发展,钟增昌只表达了这样一个小愿景。无论是病情,还是心情,都需要时间来抚平,但有了这样一群老伙计,有了信息的分享、心情的交流,“无喉”的生活或许会多了许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