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面包店开进市中心

26.09.2018  18:31

大洋网讯 今年4月,广州日报独家报道了广州一家无声面包店的故事,听障人的故事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都一样,一样的坚强。”在白云区开出第一家店之后,上周末,无声面包店新店在地铁体育西路站附近开张,仍旧选择这首《和你一样》做开业仪式表演曲,仍旧是由听障人士主理。将近半年过去,从昔日“加租都不让进”到如今商场主动邀请进驻,他们在感受转变的同时,也是转变的推动者。

9月22日,天河购书中心正门左侧,“无声的cake”新店正式开业,这是他们第一次进入市中心。经历过从零到一的艰难,店家颇有感触。当年,创始人邱俊坤带着数年来筹集的资金找到天河好些知名商场,结果一次又一次碰钉,“就算我们提高租金也不给租。

转折点出现在第一间店开业之后,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关注。“头三个月,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人慕名而来,地方和中央媒体陆陆续续来采访。”负责面包店运营的曾楠回忆道,店铺颇受周边居民的喜欢,陆续积累了2万名会员。7月底,广州天河一家商场的工作人员电话邀请他们入驻。“我们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了那里,可惜铺位不太适合,约好下次有好的铺位再看。”曾楠说,“那时大家在附近转了转,结果就遇见了现在购书中心的铺位正在招租。

曾楠至今清晰地记得,当购书中心对接铺位的电话拨通,对方直接说我知道你们,整个开店流程十分顺畅。“第一家店其实是一个模板,很多人知道了我们,也知道了听障朋友的服务和产品可以做得很好,运营得很好,因此希望我们入驻。”对此,曾楠感触良多,“过去大家不了解听障群体,因此缺乏关注和接触。但这个社会其实充满了表达善意的渴望,只是缺一个契机。

这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自己在这座城市不是唯一的品牌。”曾楠觉得,听障朋友需要有个地方让人知道自己用简单手语和手写板也能畅通交流,他们并不是大家的负累。

事实上,广州还有不少属于残障群体的工作坊,多是烘焙店,但都不为外人所知,缺乏相关的补贴和支持。店铺的运营离不开成本的支出。邱俊坤告诉记者,成本依然是最大的挑战和压力,“一个分店的铺租加上各项杂项费用就已经要一百万元了。”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残障创业者,这不啻为天文数字。邱俊坤说:“其实残障群体的品牌只要达成收支平衡就已经非常不错,因为它等于告诉社会,这个商业模式行得通,听障朋友一样很棒。

本月,修订后的《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正式施行。第三十七条便指出,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依法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广东省聋人协会会长范宜涛介绍,今年初中国残联便联合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印发《关于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的意见》,其中便包括为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提供金融扶持和资金补贴,“聋协一直在关注这一方面的进展,但具体落地的还不多。”他透露,“广东省拟出台残疾人就业创业政策,目前还在征求各厅局意见。

故事

只招一个你们选谁?两姐弟同时指向对方

和白云区的第一家店一样,购书中心新店门口和收银台都竖着“大部分员工为听障人士”的提示。新店需要招募新人,曾楠告诉记者,开了第一家店后,各地的听障人士不远千里来求职,那段时间桌面摆放的简历过百份。这一段密集的面试官工作,也让曾楠对听障朋友有了更深的了解。“很多人打心底爱着身边的人和生活,希望自己有能力让他们更幸福。

来自湛江廉江的杨丽洁和杨华剑姐弟是新近加入的听障员工,在前台正忙着通过简单的手语和手写板招呼往来的消费者。

此前,姐姐杨丽洁在北京路的一家甜品店打工,收入相对稳定;弟弟杨华剑则在毕业后的年初寻得一份实习工作。可不久后,两人便因家中亲人的突发状况暂时辞了职。然而,要再次找回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不容易。广东省聋人协会副秘书长张南告诉记者,不少人会担心“工作沟通成本”,质疑其“技术能力水平”而不招听障人士。

杨丽洁和杨华剑想起曾在微博上看到过听障人士的烘焙店,便立即申请。姐姐边回忆边写道:“面试是通知我去的,我让弟弟也去试试,因为我弟弟不会说话也不会手语,比较难找工作。

这次只能招一个人,你们会选谁?”当面试官说只能选一人的时候,两人毫不犹豫地指向了对方。“(面试官)感动,(破格)把我们俩招了进来。”杨华剑写道。

相关数据:

广州至少有11万听障者

每年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为国际聋人节,是国际残疾人联盟的发起组织之一,世界聋人联合会设立。今年是第61届国际聋人周,主题是“用手语,连接每个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广州市残疾人比率为5.26%,其中听力残疾占21.65%,达112839人。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苏赞、李天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