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日”广州为何静悄悄?

23.09.2015  12:39

  ■评论眼:好好从“治堵三十项”大纲中进行“配餐”,搞出一个组合措施来还是可以减缓拥堵状态的。更直接一点,陈建华市长提出的“建、增、管、限”的前三项要抓落实。其中,加大拥堵路段的地铁建设力度是较为根本的措施;对黄埔大道、广州大道、中山大道、东风路等拥堵路段全面改造,如有些立交桥下的绿化带可以改成掉头车道;建设水上巴士系统,发展公共慢行系统、公共自行车系统、人行天桥及空中连廓系统、地下通道系统等;但是,真正要立竿见影产生效果可能还得在“”字上做文章。■

  9月22日是“无车日”,广州市没有什么举动。近年来,当广州市政府打算推出汽车“限外”政策时,遭到不少市民的反对。等深圳出台“限外”政策时,广州市解释广州交通状况只能算是“轻度拥堵”,因此不到最后一刻不再“限外”。

  这两天,“广州下午6点全国最堵”的说法极大地刺激着广州人的神经!毕竟切身感受到的实际情况绝非“轻度拥堵”那么简单。

  根据高德地图发布的二季度城市交通报告,广州拥堵指数比上季度上升19.9%,恶化速度全国第一。此外,广州晚高峰18:00是全国最堵时刻,拥堵延时指数高达2.48,属于“瘫痪状态”。

  这两个“第一”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广州几年前曾制定了“治堵三十项”大纲,显然,各种治堵措施要不是没找准症结,要不是就是没有真正落实。

  整体上,广州拥堵程度排名全国第三。最堵的五个城市,高峰平均拥堵和严重拥堵的里程占比25%左右。也就是说,每出行10公里,有2.5公里是拥堵或严重拥堵状态,驾车速度相当于人的跑步和步行。对高德地图的数据,广州市交委并没有回应。

  当然,政府的数据与第三方的数据的差距也并没有那么离谱。广州市交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第一周的拥堵指数大幅上涨,工作日的日均拥堵指数为6.50,属“中度拥堵”,环比上升11.46%。其中,早高峰拥堵指数为4.83,属“轻度拥堵”,环比上升14.45%;晚高峰拥堵指数为8.16,属“严重拥堵”,环比上升9.85。

  或者说,比起年初的整体“轻度拥堵”的判断,广州市已经改称“中度拥堵”了,其中,晚高峰是“严重拥堵”。政府数据与高德地图的数据大体一致。

  除了修路、大型活动等特定事件之外,从政民两个数据的分析来看,拥堵原因都指向台风降雨天气、专车快车的出现以及低速但持续增长的汽车保有量。

  不管怎样,拥堵的根本原因就是车与路的矛盾。车的增长太快,路的增长远远赶不上车的增长速度。这其中,也包括外地车、外地车牌(本地人用外地牌)的涌入,停车位的欠缺、乱停乱放等因素。因此,广州把解决拥堵的根本措施放在地铁公交建设上,认为公交出行率达到70%以上,拥堵就可缓解。而且预计这个目标大概在2017年左右实现。暂时不设想2017年后的事情,问题是,这两年怎么办?难道面对“中度拥堵”甚至“严重拥堵”无所作为?

  其实,好好从“治堵三十项”大纲中进行“配餐”,搞出一个组合措施来还是可以减缓拥堵状态的。更直接一点,陈建华市长提出的“建、增、管、限”的前三项要抓落实。其中,加大拥堵路段的地铁建设力度是较为根本的措施;对黄埔大道、广州大道、中山大道、东风路等拥堵路段全面改造,如有些立交桥下的绿化带可以改成掉头车道;建设水上巴士系统,发展公共慢行系统、公共自行车系统、人行天桥及空中连廓系统、地下通道系统等;把地下空间尽量建成停车场,将违规改作他用的停车场恢复原有功能,按片区建设大型停车楼宇;适当考虑建设轻轨和有轨电车等。

  但是,真正要立竿见影产生效果可能还得在“”字上做文章。一个思路是把原先的“限外”方案涉及的地段范围和时间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另一个思路是,如果对广佛同城化、省会城市地位等无解,充分照顾周边城市的利益,那么,可以考虑尾号或单双号限行,这样,广州人与外地人就都平等了。

  当然,也可以继续试探广州市民的拥堵承受力,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言“”,假设到了大多数人都喊“受不了”,再出台限制性措施。今年“无车日”,广州市延续了三年来冷处理的方式,不再设立禁行区,也不封存公车,领导也不带头乘坐地铁、公交,变得更加“实际”了。这从某一个方面证明广州的治堵方针已定,正按部就班执行;但是如果在执行计划的同时,对市民的呼声有更多的回应,对治堵方案有更好的微调,就更加理想了。

  作者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