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为青蒿素作“皮毛”之争

13.10.2015  10:31
我个人认为,不管中医中药还是西医西药,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可用简单的数学模型去否定或肯定。这个项目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原标题:无需为青蒿素作“皮毛”之争

  如果说由于是在黄花蒿中提取到有效成分青蒿素,所以就不承认它是源于青蒿和缘于青蒿在中医药史上的贡献的话,岂不是舍本逐末吗?

  我相信,最近这段时间,世界各地传媒都不会避忌一个词——中药,因为青蒿素从中药中提取并有效治疗疟疾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是这样评价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曾经参与523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这样评价:“屠教授的工作是用科学方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并走向世界最辉煌的范例。

  尽管有人认为青蒿素不等于传统中药,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升华,但当年发现青蒿素是从晋代中医学家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找到鲜药取汁的方法的。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启示!这科学的声音应验了毛泽东的论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当然,青蒿素的发明也离不开临床验证和推广。如果没有以李国桥为首的临床团队以身试疟,进行恶性疟的临床试验,收集第一手的临床数据,这个发现也可能束之高阁,更无法造福于全世界的疟疾病人,尤其是非洲大陆的大量患者!所以,药学家和临床专家的紧密合作也是青蒿素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有人质疑甚至诺奖的某些成员不承认青蒿素的获奖是对中药的认可。我认为,这只是个人的认识问题或者对中医药不了解。中草药治疗疾病有组合方,君臣使佐,也有单方,如独参汤、青蒿拧汁饮服等。这些中草药方剂一直在民间流传,后来才慢慢进入科学家的视野,最后通过科学的手段证实其中起作用的有效成分。尽管有效成分是寓于中草药中,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青蒿或黄蒿,或否定中医中药。青霉素、万有引力都是存在决定意识的例子。当知道了内在关系,再运用人的智慧合成,比如基因可以人为改组,不等于没有原来的基因排序。当然,青蒿素的研究要感谢西医给予了研究的手段与方法,西医对青蒿素的认可也给中医药研究以新的启发:如果要使中医中药走进西医独大的世界,不得不运用其标准,除非不想进入,那么就继续走纯中医的路子。如今,青蒿素改变了人们对中草药的看法,西医也给了中医药研究有益的启迪,中医药研究有了方向,振奋人心。我个人认为,不管中医中药还是西医西药,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可用简单的数学模型去否定或肯定。

  胡萝卜中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摄入人体消化器官后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这是经过科学论证的目前最安全的补充维生素A的途径,而化学合成维生素A的安全性就不如胡萝卜素。经过这样的研究,本来并没有被当作“”的蔬菜被发现了含有疗效的类维生素A。因此,我们不能否认胡萝卜的存在。套用古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道理是不是一样呢?如果说由于是在黄花蒿中提取到有效成分青蒿素,所以就不承认它是源于青蒿和缘于青蒿在中医药史上的贡献的话,岂不是舍本逐末吗?因此,不管青蒿素被提取之后放于何方、用于何人,都不影响中医药对人类的贡献。狭隘一点说,这也对西医有贡献。

  我非常欣赏屠呦呦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时发表的获奖感言,满满的傲气和骨气,她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在研发的最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予她灵感和启示,提醒生命科学工作者不要忘记中医药这座传统宝库。这个项目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最后,我们要敬佩屠呦呦团队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40年来,兢兢业业、埋头实验、实践,最终“修成正果”。中医中药经过如此多的风风雨雨能够存在到今天,是有其道理的。至于是什么道理,今天不可证实,但只是因为我们认知不足,也没有找到工具,所以并不能否定它有作用。否定一切与肯定一切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对中医药持不同意见是正常的,毕竟他们也是人,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继续努力,认准突破口,咬定青山不放松。如此,我们中医药的宝库一定会被挖掘出来!

  廖新波(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 网名:医生哥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