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曾在珠海三灶制造大屠杀 国人头盖骨堆积如山

08.07.2015  18:44
日军曾在珠海三灶制造大屠杀 国人头盖骨堆积如山 - 新浪广东
来源: n.sinaimg.cn

   镌刻国人记忆

   70周年抗战胜利之四

  在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七常委昨日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胜利历史贡献》。78年前的今天,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在卢沟桥一带打响。关于华南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地方,此前,有学者认为1938年10月19日发生在增城的中国守军与日军正面交锋是“华南抗日第一枪”,但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珠海三灶游击队袭击日军驻定家湾盘古庙一个岗哨才是“华南抗日第一枪”。

  据珠海地方志记载,日军曾于1937年10月24日、11月1日,1938年3月18日(农历二月十七日)三次入侵三灶岛,并制造了惨无人道的三灶惨案。面对日军惨无人道的屠杀政策,三灶居民不断发起抗争,令日军寝食难安。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统一组织,这些抗争只是民众自发的小规模战斗,且未见诸国内现有史料,倒是三灶日军对此记录颇为详细。

  日军《三灶岛特报》称,1938年5月至10月遭遇多起中国游击队袭击,如6月19日,在大横琴岛(北部为葡所占)附近进行装卸作业的船只被跟踪,并遭受机关枪、步枪等武器猛射。6月22日,一个士官从三灶街本部因公返程途中,在中部山区遭受敌人袭击身亡。7月20日在本岛西南端横石基哨所至新村哨所间执行警戒任务的三名士兵受到约10名便衣部队的袭击,两名身亡,一名负伤。9月24日凌晨3点左右,“因雾气弥漫,能见度仅20米,约20名敌人趁着夜色袭击了小哨,虽立即进行了反击,并将其击退,但仍有一名哨兵身亡”。游击武装的频频袭扰,让三灶日军极度不安,在特报中称,“敌情不断,形势严峻”,为此频向上级求援。

  时任三灶日军翻译的台湾人罗时雍后来在其撰写的《罗时雍回忆录》中这样介绍,4月(农历三月),珠海三灶有游击队袭击了日军驻定家湾盘古庙的一个岗哨,游击队在夜晚先干掉了哨兵,然后从门口向屋内射击,几乎全歼一支派遣队,军用电话线事前也已被切断,派遣队的武器弹药事后都被拿走了,“后来是幸存的重伤者勉强跑到附近的派遣队,才弄清楚所有的情况,于是便有了扫荡计划”。

  日军随后展开报复,找不到游击队员,便实施“三光”政策,屠杀手无寸铁的三灶平民泄愤。

   三次登陆,将三灶作为侵华海空军基地

  1937年8月开始,广州、佛山等华南重镇以及粤汉铁路、广九铁路等连接外援进入内陆的交通命脉接连遭日军狂轰滥炸,死伤者不计其数,成为广东抗战史上一段惨痛记忆。其时七七事变发生不久,日军主力仍集结在华北、华东,频繁出没华南的日军轰炸机究竟从何而来?当时一度成为谜团。

  答案其实就在距广州120多公里外的珠海三灶岛。珠海地方志记载,日军曾于1937年10月24日、11月1日,1938年3月18日(农历二月十七日)三次入侵三灶岛。但前两次系侦察。

  现居珠海市三灶镇田心村的93岁老人郑李灿说,当时日军飞机从头顶轰鸣而过,然后撒下传单,很多村民最初以为是放毒,伏在田里,“那时我在放牛,捡起一张传单,上面写着大日本来这里,你们不要怕。

  《珠海历史回眸》一文称,随后,400多名日军分乘3艘舰艇登陆三灶,但不久又撤出,直到1938年3月18日,日军才正式以600余兵力在三灶莲塘湾登陆,把三灶岛作为日本侵略中国华南的一个重要海、空军基地。

  珠海唯一活着的“慰安妇”见证人,后来成为三灶日军保健医生的92岁老人钟泉回忆,当时自己15岁,正在放牛,远远看到很多日本兵端着插太阳旗的枪上岸,村里人纷纷跑上山避难,他也想跑,但因为母亲患病卧床,不得不留在家里,“当时经常听到日本人开枪,半夜都被吓醒”。

  珠海文史专家杨长征说,日军登陆三灶岛之前,大约1937年10月份就在今天高栏港的荷包岛停泊它的航空母舰,飞机最早从这里起飞轰炸广州等地,但大概是由于三灶的综合条件比荷包岛要好,比如腹地更广阔,所以日军才侵占三灶,旨在切断广东与港澳、东南亚的交通,切断中国军队接收国外援助的生命线。

  珠海官方出版的《悲恨长天———回眸三灶“万人坟”》一文披露,日军进驻三灶岛后,在岛上设立陆、海、空军司令部,配备舰船、飞机,并强迫来自日本、台湾、朝鲜的3000多工人及本地农民修建了大批军事设施和一个可停放100多架飞机的秘密空军基地,用来轰炸华南地区广州、佛山等城市。

  为防止走漏风声,日军派兵驻守沿海各村,日夜巡逻,切断了这里同外界的联系。后来,当日军轰炸机从这里起飞轰炸广州等城市时,中国军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这些飞机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