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九城组团,为森林城市群建设探路
(南方日报记者 金祖臻 孙国英)中山市小榄镇永宁社区兴宁路,工人们正在为道路中间新建的绿化带培土,已完工部分植被茂盛,绿道、石椅点缀其中。这片地处闹市的街心公园此前被规划为商铺,每年能为社区带来200万元的收入,而商铺改绿地,体现了发展理念之变。
依照“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从珠三角生态安全一体化出发,广东省在贯彻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各项部署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在珠三角地区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今年6月,《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2016—2025年)》经广东省政府审议通过,标志着珠三角生态安全一体化建设步入新阶段。
自全国绿化委、国家林业局启动“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以来,珠三角各市纷纷投入“创森”工作,成效不俗,但也遇到了一些难啃的“硬骨头”,各市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林业用地被侵占、绿地被破坏、水污染等诸多棘手难题。
向湿地要绿
夏日傍晚,和风醉人。记者在中山市东凤镇和穗省级湿地公园看到,居民扶老携幼,在曼妙的黄昏中享受闲暇。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凌乱的滩涂地,荒烟蔓草,无人问津。
近年来,东凤镇投入1.45亿元建设45.75公顷(含河道水域)的和穗湿地公园一期及38.88公顷(含河道水域)的莺哥咀水文湿地公园一期,余下的二期工程计划2018年竣工。去年底,东凤镇荣获首批“广东省森林小镇示范镇”称号。
中山市力争2018年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并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在“创森”过程中,中山除了传统的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外,还摸索出了一套“向湿地要绿”的路子。
中山山地资源较少,但作为岭南水乡,过去因水网密布的水乡风貌闻名遐迩,不过许多湿地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遭到一定破坏。修复湿地,重现中山水乡风貌已成为当地高标准推进湿地公园建设的目标。按照《中山市建设高标准湿地公园的工作意见》,未来5年中山将建20个湿地公园,包括翠亨国家湿地公园、莺哥咀水文公园、板芙滨江湿地公园、小榄菊花文化湿地公园等。
“政府对20个湿地公园建设制定了奖补政策。只要能在‘创森’节点前完成工作,补50%,奖15%,相当于当地只需投入35%。”中山市林业局长卢灶辉说。
事实上,向湿地要绿已经是珠三角各市的共识。广州的海珠湿地公园、深圳的华侨城湿地公园都位于城市腹地,既能够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又是人们周末休闲避暑的好去处。这些湿地公园被用作自然科学教育基地,让城市的孩子们能够切身感受自然,认识自然,从而去自觉保护自然。
珠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总面积达79万公顷。截止2016年底,珠三角地区已建成各类湿地公园99个,为绿色生态水网改造提升奠定了基础。根据《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接下来各市将大力推进不同类型、功能、层级的湿地公园建设,到2020年建成湿地公园155个。
休闲的村庄
喧嚣的街道,快节奏的工作,让不少人对世外桃源的恬淡生活心向往之。珠三角不少地方正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也希望借此为当地村民致富提供路子。
阳光明媚的午后,小憩罗浮山后的民宿,品一盏清茶,听一片蛙声,看稻田里禾苗葱葱,享溪流边山风徐徐……在博罗县横河镇河肚村,一批由村里废弃小学改建的民宿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民宿管理者廖先生称,这里背靠国家5A级景区罗浮山,前来住宿的客人非常多,周末常常客满。“水库前的房屋一楼是当地村民住宅,二楼和三楼是由我们公司建造装修用作民宿,每年给每户村民2.8万元租金。”廖先生说。
近年来,横河镇政府一方面加大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另一方面主动吸引民营资本办特色民宿,提升当地村居环境和生活质量。郭前村村民赖大娘儿子的女友过去嫌村里条件差不愿进村,如今,赖大娘逢人就说,儿媳妇和亲家一住下来就舍不得走了。
横河镇的案例在惠州并不鲜见。近年来,惠州市以森林村庄、森林小镇建设为抓手,通过积极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推动了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反过来,旅游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当地人居环境的完善。
早在2014年,惠州市已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是省内获此殊荣的首个地级市。从2015年起,当地在原有“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基础上,开展“美丽乡村·绿满家园”活动,要求每年高标准建成120个森林村庄,构建优美宜居生态家园。“十三五”期间,惠州市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设一批休闲宜居型森林小镇。
街心的公园
“让市民一出门就能找到公园,最远不超过500米。”深圳市“创森”领导小组办公室副处长庄平弟说,以保护存量、扩大增量、营造特色、提升品质作为发展策略,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主题突出、艺术鲜活、文化丰盈为指标全力打造“公园之城”。
近年来,深圳逐步打造并建立了“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把公园当作城市中最重要的绿色福利提供给市民,确立了让市民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公园、5公里可达自然公园的总体布局。公园与公园之间则通过绿廊、绿带和绿道的串联,形成深圳城市生态的主要脉搏。
“深圳的公园体系正在成为行业标准。”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院长战国强说。目前,深圳全市拥有921个公园,大大小小的公园已是深圳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一道道美丽风景。假若从空中俯瞰深圳市,无论是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还是美丽的滨海沿线,都密布着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园。根据规划,到2020年,深圳公园总数量将达到1000个以上,基本建成“公园之城”。
在深圳,除了“出门见绿”的街心公园,还有植被茂盛、碧海蓝天的自然生态公园。在深圳诸多自然公园之中,因唯一同时拥有古火山地质遗迹和自然海岸景观的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已经成为诸多深圳市民乃至外来游客游玩的好去处。自2013年开园以来,共接纳访客近400万人次,不仅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发挥了科普效益。
“创森”的优势
近年来,广东各地都在努力提升生态环境。目前,广州、惠州、东莞、珠海和肇庆已经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而深圳、中山、佛山、江门正在创建之中。
广东省林业厅副巡视员林俊钦介绍,珠三角森林城市群是在“城市群—城市—城镇”多空间尺度,统筹生态一体化建设。“森林城市群不同于一群森林城市,必须符合几个条件:一是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基础上的生态安全一体化,体现城市生态空间的整体连接;二是群里每个城市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三是珠三角森林城市群要有广东特色,群里50%以上镇成为森林小镇。”林俊钦说,希望通过建设森林城市群,达到几个目的:解决好生态空间不足、城市绿化用地空间不足问题;提升生态服务公共产品精准化水平;缓解过去城市化无序发展带来的城市生态破碎化趋势。
事实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群,珠三角地区已具备一定优势。
一方面,珠三角地区自然生态禀赋优异,综合经济实力雄厚,城镇发展体系完备,过去几年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从2012年开始的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为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奠定了绿色基础。目前,珠三角区域森林覆盖率已达51.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8%,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2平方米。
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目前已被列为广东“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纳入珠三角“九年大跨越”及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同时在推行过程中,省林业厅担任牵头单位,成立森林城市建设办公室,建立了专家咨询、挂点督导、专业技术指导制度,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各地森林城市建设。
艰难的博弈
近年来,珠三角各地“创森”工作力度大,成效不俗。不过,在珠三角森林城市群的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啃的“硬骨头”,特别是珠三角各市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林业用地被侵占、绿地被破坏、水污染等诸多棘手问题。“生态破碎化问题是珠三角现在面临的一个主要现状,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广东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庆辉说。
经济发展用地与生态保护用地之间的博弈,几乎是所有生态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眼光。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有一项动态指标要求,就是创建森林城市的市,必须每年新增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0.5%。而土地已经过度开发的珠三角,在新一轮发展中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当某些项目能给区域带来重要经济增量的时候,是舍弃生态用地保发展,还是放弃建设项目保生态?“国家林业法规要求保护林业用地,地方领导要求顾及经济发展这个大局,难啊。”某市林业干部说。
一方面必须继续增加森林、湿地、绿地,另一方面是用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在建设用地与生态保护用地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如何扩大绿地面积?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院长战国强建议,首先,应该大力发展微型公园,例如美国的一个袖珍公园只有几百平方,却能让周边的人享受到绿意。珠三角人口密集,搞大面积的公园不现实;其次多建带状公园,例如滨河、滨江公园,可以和珠三角水网密布的实际情况结合,广州市开展的立体植绿,也是一个好做法。
■对话
环境短板若不补齐 将影响国际竞争力
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是参与珠三角森林城市群设计规划的主要单位。就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指标体系等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该院院长战国强。
南方日报: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是全国首个森林城市群,在规划上如何实现既科学、又结合实际呢?
战国强:广东提出要建森林城市群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院、省规划院、省林科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等专家在一起开了一场咨询会,共同探讨森林城市群概念。国家森林城市是单体的概念,而森林城市群又有所不同。我们先参考了国外一些经验,虽然国外不叫森林城市群。除中国外,世界上有五大比较公认的城市群,都有相应的生态规划。例如美国芝加哥都市区,规划到2040年建成多类型宜居社区,打造全球具有竞争力的自然健康环境城市区;日本东京区有个绿色十年规划等。对比后我们发现,在生态环境方面,珠三角目前距离世界五大城市群还比较远。如果生态环境这个短板无法补齐,会阻碍珠三角城市群未来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比如国外的城市绿化是包含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是成体系的规划,工作协调比较方便。再如城市边界问题,珠三角目前已形成城市密集区,自然生态系统已经被割断,城市边界模糊。在自然教育方面,国外中小学教育十分重视树立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南方日报: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规划中各项指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战国强:珠三角各城市近几年在“创森”过程中,对照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即5大类40项指标。我们在制定森林城市群标准时也在犹豫,是沿用以前的国家森林城市指标体系,还是重新制定?经过对9个城市进行测算,我们认为目前的指标不够高,而且没有反映出珠三角的特点,因此我们制定出16项指标,主要包括总体要求、建设原则以及森林生态体系、绿色生态水网、城乡森林组团、生态公共服务网络、自然教育水平五个方面的内容。
这些指标去年4月经过国内15位顶级专家论证,认为符合珠三角实际情况。珠三角森林城市群指标体系有不少亮点。比如讲公园绿地覆盖范围,要求到2020年90%的居民出门就有公园,而不是单纯讲人均面积。居民出门见绿是靠覆盖度来体现的,深圳覆盖度达到90%左右。再如珠三角森林城市群的结构布局,不是以城市划分,而是按照自然的水系、山脉来考虑,要求流域内城市共建共享。还有在这个规划中,特别强调了自然教育部分,这不只是投入多少钱,建几个公园的事情。无论中小学生还是成人,都要有接受自然教育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