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从制度到平台建设查缺补漏

26.12.2014  18:58

  打开网上的“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以下简称“阳光政务平台”),屏幕首页上实时滚动着项目验收、指南建议、项目申报、评审专家、项目公示等信息。“在此平台上,科技项目从征集到验收的全过程,公众都能一目了然。”广东省科技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而且,“经办人—分管处长意见—处务会议纪要—专家评审意见—处长审批意见—分管厅领导意见—厅党组会议纪要”等记录均跃然“屏”上。这样的“留痕”管理,让任何违规行为无处藏身。除了省一级,惠州市、惠阳区和博罗县科技局也是应用这个平台。申报者普遍反应是功能齐全,更重要的是信息公开,给人全新的信任感。

  去年以来,我省及一些地市科技管理部门暴露出的系列违法违纪案件,对于科技管理工作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省科技厅吸取这一深刻教训,实施了“阳光再造”行动,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内部制度建设方面先行先试。而建设阳光政务平台,就是“阳光再造”行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精神的体现。

  南方日报记者 林亚茗 徐林

  通讯员 叶青 实习生 白雪

  以案治本从重新搭台开始

  众所周知,我国近年来科技经费管理体制,在许多方面都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甚至一些科学家和科技管理部门干部因违法违纪受到法律惩处。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深刻认识到,必须彻底进行全面改革,改变科技管理的效能低下、宝贵的科技经费流失、干部犯错犯罪的局面。省科技厅党组由此达成了共识,要查缺补漏、深刻反思、吸取教训、以案治本,全面实施“阳光再造”工程,定出“顶层重构,流程再造、分权制衡、功能优化、权责统一,公开透明”的改革方针。

  他们首先从科技项目的指南形成,到申报、评审、执行,到结题验收,对这整个链条进行了梳理,决定先行先试,搭建一个全新科技管理机制的“平台”。

  长期以来,科技管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处室的权力比较大,造成了有些处室负责人的裁量权太大,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因此,改革的重点行动就是分权制衡。省科技厅将处室重新设置,其职能进行调整,将项目评审权、立项权和资金分配权分别拉开。

  这方面的动作可以说是非常大,一个处可以说了算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如今,业务处负责立项,规划处负责评审,新设立的监督审计处负责资金分配。处室之间既是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也是一个相互配合的关系,这从体制上避免项目的暗箱操作。

  另外,在财政的科技专项资金中过去设有16个专项。这样不仅分类过于零碎复杂,并且有的功能重复交叉。省科技厅经过数月的讨论调研,大胆突破现有的科技业务计划体系,按照创新链从上中下游重新设置五大类的科技专项,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链融合”,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创新资源得到高效集中,更加适应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机制。

  广东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再次先行了一步。去年以来,国家科技部和9个兄弟省科技厅厅长来粤,对“阳光再造”行动进行调研。国务院不久前发布《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其所构建的五大新的科技计划与我省5大专项资金实现较好对接。

  让阳光全方位照进技术平台

  阳光带来公开与信任,驱赶诡秘与怀疑。

  省科技厅原先也有政务平台,但旧的项目评审系统比较简单,信息公开度不够,对可能发生不端行为的环节防范不严。该厅在这次改革中着力打造出一个透明度极高的阳光政务平台,于今年5月正式开通,并实现省、市、县三级科技业务的统一平台管理在这个平台能够实时在线,指南的申报,评审的过程、结果全部随时可查。平台对省纪委、省财厅、省审计厅都留有接口,以便接受监督。痕迹管理是其中一个重点环节,项目走到哪一个阶段,谁来把的关,谁审批的,全部都可以一步步追溯。平台还设置了咨询和投诉举报通道,并尽快得到处理。

  省科技厅还提出:监督管理体系要“双向制衡、双重监管”,即内部的业务处室、规划财务处和监督审计处之间的“双向制衡”,同时向外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监督员参与监督;同时,加强了经费审计和绩效考评,组织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专业机构,重点检查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对于科研信用不端行为,对其采取黑名单记录、终止项目、收回财政科技经费等惩戒措施。

  省委、省政府领导对这些做法都予以肯定。在一个全国科技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会议上,国家科技部领导要求广东省介绍有关情况。

  评审引入多重补漏关卡

  无论是科技立项还是科技成果奖项,评审始终是由人来做。那么,这方面如何做到滴水不漏呢?

  省科技厅经过科学论证,设置了一系列关卡。今年8月,首聘10位特邀监察员正式“上岗”,已经参与今年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会等环节的监督。这些身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专家的监察员发现,评审制度的确非常严密。如在本年度科技奖项评审中,受理的申报项目经过厅局的初步形式审查后,就进行形式审查公示,然后进入网评环节。43个网络评审组成员全部为外省专家,进行异地评审。重要奖项的项目还要经过现场考察。这样的操作,为违规操作设置了重重难以逾越的障碍。

  此外,科技立项的评审实现“双盲”评审。即一方面,以阳光政务平台实现专家与项目的自动匹配服务,减少专家遴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为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评审的网络页面会屏蔽掉申报单位和人员信息,防范在评审事务性工作中的科研不端行为。

  财政经费要起催化剂作用

  随着我省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科技的财政支持经费越来越大。保证经费用到刀刃上,也是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责。因此,省科技厅对科技投入方式也做了改革。

  过去,不同对象、不同性质项目,只要获得了审批就是无偿资助。如今,省科技厅完善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把财政经费当成促进科技创新的催化剂。一方面,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科研项目的财政支持。每年的省自然科学基金增至3亿元,是原来的3倍;还设立粤东西北科技专项,加强后发展地区科技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同时,今年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机器人、3D打印、干细胞等省重大科技专项也支持了一批重点项目。这将逐步补上我省基础研究不足、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的短板。

  另一方面,对于面向市场的项目则采用科技金融等市场化投入方式,将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结合起来。我省设立引导基金、融资风险补偿、融资补贴等专项资金,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科技领域,借力市场“杠杆”撬动科技创新,以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此外,省科技厅还制定“先实施后拨款”的后补助机制,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等普惠性政策,探索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这些方法降低企业创新成本,鼓励了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作用,市场资源在创新活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在明朗的阳光下,完善的科技管理机制将令广东科技强省的正能量得到最大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