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以“南岭”之名 命名地球新物种

09.06.2014  11:57

南岭植物综合调查开始后,刘宗君第一次在南方深山中过夜。这个从小在北方平原长大的蒙古汉子,这一夜的诸多体验毕生难忘—耳边不断响起的豪猪、短尾猴和猫头鹰的叫声;半夜被冻醒。当第二天太阳升起,“从没见过这么好看的森林。

刘宗君本科毕业即来到了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任科研员,在随后的八年中,他跟随华南植物园和南岭保护区组成的团队先后逾千次进入南岭腹地,系统调研建立了南岭的物种数据库。这个过程充满着艰难,更有参与人员在日后的科研中付出生命的代价。

2014年4月,南岭植物调研团队在广州通报调研成果,会上一连串用“南岭”命名的植物名字震惊会场,“在南岭不仅是一次性发现了地球上的8个新物种(此前曾公布是7种),还记录了46种广东境内的新纪录物种,完成了广东史上最全面的、最系统的"家底"调查。”

持续八年的调研不仅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更记录了南岭灾后余生的整个过程。挺过了2008年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的袭击,南岭活立木蓄积量已从灾后1348602立方米恢复到2013年的1594185立方米。今日正值2014年世界生物多样性日,生机勃勃的南岭正走在一条蜿蜒前行的生态文明之路上。

森林里的“拈花惹草”者

八年的时光倏然流逝,南岭山上寒来暑往,山谷里、水沟旁、悬崖边和森林里则留下了调研者的行行足迹。对于和植物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项目负责人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教授邢福武而言,南岭一直是在魂牵梦萦之地。

邢福武认为,南岭是广东乃至全国的生物宝库,但过去的调研不够彻底,所以在南岭自然保护区内开展全面的植物综合调查研究很有必要。

实际上,1992年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筹备成立之际,由华南农业等多家省内高校专家、教授组成的考察团曾局部调研过南岭森林生态资源,但当时只是记录为主,较少采集标本。相比上世纪那场调研,2007年9月,由南岭保护区和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联合发起的这次综合调研,旨在全面、系统针对南岭进行“家底”调查。

这次调研队伍由中科院物种保育研究组成员和南岭保护区工作人员组成,一共四五十人。”邢福武介绍,此次“家底”调查面积近3.5万平方米。“不同季节调研人员做分批次巡山调查,夏天采花,秋天采果,同一种植物往往需要分季节上山,长时间地观察。调研人员每月频繁上山,在山里过夜是家常便饭。

调查开始时,现任仲恺农业大学副教授的董安强当时还是一名研究生,一头扎进深山让他一了森林历险的心愿,也尝遍了森林里的辛酸苦辣。“每当夜幕降临,偌大的山林黢黑一片,我们三五个人围着篝火席地而坐,耳边响着许多鸟兽的鸣叫。谁也不敢睡,只能眼巴巴地等着天亮。

刘宗君本科毕业后来到南岭保护区任科研员,第一次进山经历让这个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小伙子毕生难忘。“开两个小时的车,走半天路后找个有水的地方安营扎寨,再走两个小时。一路上有人负责开路,有人负责调查植物和采集标本。

频繁进山的目的是采集标本对植物物种进行多样性编目,同时建立物种档案数据库。这是一项繁琐的工程,这意味着调研人员必须不厌其烦“不走寻常路”,同时对看到的一花一木进行记录。

邢福武还记得,“一次我们在山里住了六天,在荒废的屋子里搭帐篷,在地上铺一些稻草休息,被子太重没法带,所以常常受冷。吃的是不易腐烂的南瓜,吃腻了就去采野菜,由于熟悉植物,也常能吃到野竹笋、多星韭、白花败酱、革命菜等市面上买不到的贵东西。

除了吃住不便,调研人员还要深入险地作植物标本采样,蛇虫鼠蚁是他们遇到的“常客”;摔倒、滑倒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有个博士生跳过山沟就摔到河里了。我们也有走悬崖的时候,脚只能踩着一半的地儿。”回忆起走悬崖的经历,科研员刘宗君至今心有余悸。

南岭珍稀植物》主编、华南植物园曾庆文教授在云南进行植物传粉研究时甚至被死神夺取了生命。同事的离世,使调研人员更懂得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邢教授十分感喟地说道:“那天天气阴郁,有雾有雨,他爬上了40多米高的大树上,观察入了迷不慎失足坠落。我们感到很痛心,曾教授是十分出色的植物学专家。我们在野外调研,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聊以告慰的是,八年的调研结果公布,科研人员共发现8例世界首次发现的新物种,分别是南岭头蕊兰、南岭叠鞘兰、南岭凤仙花、阳山凤仙、南岭堇菜、南岭姜、张氏堇菜和大桥虎耳草,同时还发现了广东新纪录的46种植物,如三叶木通等。

邢福武称,向世界公布新物种时,多数以南岭命名,是因为这些新物种首次在南岭发现,可提升南岭在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地位。

而更大的意义在于,此次调研还摸清了南岭植物的“家底”,3000多个物种都采集了,为广东植物的保护和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标本。此次调研结果已经结集成《南岭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与植被》、《南岭珍稀植物》三本书籍出版,这是南岭史上最全面的、最系统的“家底”调查。

从砍伐者到保护者

游章平感慨道,从砍伐到保护,自己见证了保护区发展的几十年历史。“看着动物和植物越来越多,不仅感觉舒服,也意识到它们对子孙后代的意义重大。

新的调研成果再一次坐实了南岭“物种宝库”的美誉。作为地球北回归线上为数不多的森林区域,南岭被誉为南粤的天然生态屏障,既是广东海拔最高的地方,拥有全省最大片原始森林,也是广东的物种宝库,孕育着丰富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现年58岁的游章平在他年轻时就来到南岭自然保护区,一开始干的是砍树的活。“我的父亲就是在南岭砍伐树木的,我来了南岭之后也砍树。以前国家穷,我们要砍树为生,后来知道森林的价值了,就开始保护了”。

1958年,广东省委为发展山区人民生活,决定在南岭设立石角塘林业管理区(乳阳林业局前身),每年向国家提供木材约30万立方米,大量招收伐木工人砍伐森林。首批进驻的林业工人在无边的林海里日夜拼搏,一手一脚地将南岭打造成广东的四大林区之一。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南岭大部分地区仍保留着原始森林的风貌,其生态之好,物种之多,即便放眼全国也凤毛麟角。

秤架管理站前站长冯广明从小在保护区边缘的洋坑村长大。青山绿水是他儿时不灭的记忆。“小时候野生动物特别多,不时有野猪下山吃庄稼,村里有人就组织起来打猎。有一次村里来了一只熊,我们用了14枪把它打倒,想去收捡时没想到它突然袭击把人给咬伤了。

尤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保护区的蛇特别多,一次有人在树下等人,却发现头上有窸窸窣窣的声音,抬头一看,200多条蛇缠绕在一起。

这样的青山绿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连年砍伐,南岭的森林资源已经接近枯竭。而此时尚有超过万人的林场员工以此为生。靠山吃山的思路没变,大大小小的水电站很快在山里出现,干枯的河道让生态继续恶化。

转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现。随着国家政策出现了重大转变,开始大力鼓励封山育林,1994年,经国务院、广东省编委批准,省林业厅正式成立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辖乳阳、大顶山、龙潭角、秤架、大东山等管理站。

保护区成立后,冯广明也来到秤架管理站当站长,从最初的狩猎者到之后的保护者,冯广明这样理解自身身份的变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最后就是杀鸡取卵,只有保护好青山绿水才能实现双赢,我们每个人都在南岭中获利。

冯广明介绍,一开始成立保护区的时候,附近村民很不理解,不时都有偷猎的情况发生,“等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起来之后,生态旅游也给他们带来可观收益。村民为游客提供食宿,给餐厅提供食材,慢慢偷猎也就变得少了。现在野猪、短尾猴、果子狸又多了起来。

不伐木之后,游章平也进入保护区工作,三十年的南岭生活使他对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长期跟前来调研的专家、学者接触后,游章平也无师自通,成为远近闻名的“土博士”。此次发现新物种更让他有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游章平告诉记者,有次田怀珍博士在林道边发现一个疑似新物种,当时未能确定,回去查阅资料后才明确是新物种,再去找时已经无法找到了。经过游章平的仔细寻找,终于在石坑崆四号林道附近找到了该植物,后被田博士命名为“南岭叠鞘兰”。

游章平感慨道,从砍伐到保护,自己见证了保护区发展的几十年历史。“看着动物和植物越来越多,不仅感觉舒服,也意识到它们对子孙后代的意义重大。

新生南岭

新物种基因库

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南岭进入高速生态发展时期,直到2008年一场百年一遇的雨雪,致南岭生态遭遇重创。

2008年1月开始,雨雪及低温冰冻天气侵袭韶关,多地的林木遭受灾害。由于冰灾时间长,破坏性大,乳阳林区内(包括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乳阳管理处)95%的树木或拦腰折断,或连根倒塌,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自然景观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乳阳林区内的活立木蓄积量从灾前的1910731立方米减少到灾后1348602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减少562129立方米。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龚粤宁还记得当时南岭的满目疮痍:郁郁葱葱的树木被折断,百年老树被连根拔起,许多飞禽走兽更是横尸山野,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树木死亡使得许多动物只能外逃或被饿死,南岭的生态链遭到了严重破坏。

灾害发生后,乳阳林业局采取多项举措。在南岭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主要进行针叶杉木处理,凭采伐许可证有计划进行采伐。隔年在对采伐后林地进行更新造林,更新造林目的是培育优质丰产的商品用材林。

在保护区的缓冲区,针叶树转阔叶树的地方,只对针叶树进行清理或择伐清理,阔叶树让其自然修复,同时在清理针叶树后,次年进行补植套种,补植套种的主要树种是珍贵树种或优良乡土阔叶树种。

龚粤宁表示,2008年冰灾发生后,南岭生态遭到了极大破坏,当时看来非常严重。经过几年来的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南岭生态已经恢复了七成。乳阳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迄今为止,不论是自然修复林还是人工修复林,都已取得了显著的恢复成效。活立木蓄积量也从灾后1348602立方米恢复到2013年的1594185立方米。

此次家底调研成果更是南岭恢复的证明。本次调查共采集到植物标本8000多份,研究团队认定,南岭有高等植物262科、1158属、3323种。此次调查专门分析了冰灾对南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造成的影响,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林木受灾较轻微,海拔500到1000米为“重度”受灾区,海拔1000到1300米又减轻为“中度”或“轻度”受灾区,海拔1400米以上则几乎没有冻害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南岭丰富的物种证明2008年的低温灾害对当地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同时南岭的植被正在慢慢恢复,其群落外貌也有所改善。

一系列调研成果让南岭保护区感到振奋。在此次良好的合作基础上,南岭自然保护区打算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动物分类、植物分类、生态监测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提高保护区科研人员的实践技能和科研水平,同时整合管理区的科研技术力量,提高科研能力和成效。

龚粤宁认为,一个保护区有很多资源,需要摸清各个物种的数量、种类和生存状况,不只是便于保护,也便于科学研究和开发。“南岭有很多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哪些植物有价值需要科学家进行研究开发,南岭的植物还有不小的利用空间。

邢福武介绍,新物种各有利用价值,南岭叠鞘兰、南岭堇菜、南岭姜的花都漂亮,南岭叠鞘兰的花期很长,南岭堇菜、南岭姜则容易栽培。南岭姜除了观赏之外还有药用功能。“此次新发现,不仅为人类保留了新物种的基因,也为利用开启了一扇大门。”(南方日报记者 陈晨 李秀婷 张婧)

[阳江]举办学习宪法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深入贯彻实施宪法,林业厅
[湛江]举办2018年依法行政专题研究班
为提高湛江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林业厅
[江门]举办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培训班
为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品质提升的水平和质林业厅
南方日报:广东未来7年将完成 基干林带造林36万亩
南方日报讯 (记者/黄进 通讯员/林荫)18日,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在茂名召开。会议透露,从2019年起,我省将正式启动实施新一期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19—2025年,全省将完成基干林带造林36.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