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厄尔尼诺“余威”或致极端天气频现

13.04.2016  20:43
  厄尔尼诺“余威”或致极端天气频现 院士呼吁注意防御极端强降雨和强台风引起的多灾叠加

  12-13日我省大部地区迎来新一轮大到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笔者12日从省气候中心获悉,当前厄尔尼诺事件在强度上已经超过1997/1998年度,堪称有观测记录以来“史上最强”,目前事件仍处于衰减阶段,预计于5月结束。

  近日在广州召开的热带气象与海洋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介绍,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次年(2016年),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降水将明显偏多,出现严重洪涝灾害的概率大,在异常强降水偏多的背景下,还要密切注意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王会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联寿、丁一汇,以及来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国内的18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广州,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洋气象保障科技需要,在热带极端天气监测和预报等有关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厄尔尼诺酿罕见冬春汛情

  3月21日大范围强降雨将广东较常年提前16天拉入汛期。此前,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地还出现了罕见的冬汛,30余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极端天气的频发,让人们领教了厄尔尼诺的威力。

  据省气候中心统计,2015年12月-2016年2月,广东冬季平均降水量达502.8毫米,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多2.3倍,为历史同期最多,其中2015年12月、2016年1月降水量创历史新高,并且广东在2015年12月、2016年1月出现罕见的冬季暴雨。

  丁一汇表示,厄尔尼诺发生以后,使位于菲律宾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加强并西伸。这使副高(反气旋环流)西侧的西南气流加强,从而令南海与西太平洋地区向北输送的水汽明显而持续增强。华南由于有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所以出现冬汛。

  丁一汇还指出,刚刚过去的冬天也受到北极强烈增暖而导致的强冷空气持续侵入中国(也包括美国)的影响,在2月中下旬出现了所谓“超级冷”的全国大范围寒潮天气。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厄尔尼诺引起的暖冬效应。

  我省易出现强台风和暴雨

  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对全球气候产生明显影响。对我国来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当年,南方秋季多雨,北方地区冬季易出现暖冬。第二年夏季,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易出现洪涝,夏季东北地区易出现低温。这是根据近60年来14次厄尔尼诺事件的统计结果得出的结论。

  广东省气候中心专家介绍,2015年,在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广东台风、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厄尔尼诺次年,受其影响,我省气候年景偏差,容易出现强台风和暴雨等极端天气,可能造成较大灾害。预计前汛期我省大部分地区雨量偏多一两成,降水集中期出现在5-6月,“龙舟水”为偏重年景。登陆或严重影响我省的热带气旋4-6个,可能有1-2个达到强台风级别。初台、终台均偏晚,初台可能出现在7月上旬后期,终台可能出现在10月上旬。北江流域前汛期降水量偏多一成左右,降水的阶段性特征突出,5-6月降水集中期出现流域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

  粤台风预报已惠及东南亚

  广东应如何进一步通过气象现代化建设减少强台风台风带来的灾害?

  广东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2012年起共建的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针对南海台风特点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域GRAPES业务数值预报模式。曾庆存透露,这个模式尤其是台风模式进步非常大,从2012年起台风强度预报偏差优于国外模式,提前预报台风生成能力突出。

  据悉,我省的区域数值预报台风模式目前已辐射到东南亚地区,获得较高评价。“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将继续建设过硬的、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台风精细化预报水平。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通讯员 杨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