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我省获奖项目数创历史新高

14.01.2019  17:42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9-01/09/content_7775116.htm


时间:2019-01-09  来源:南方日报A3



    南方日报讯 (记者/祁雷 通讯员/粤科宣)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我省共有45个项目(含专用项目4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为近年来最好成绩,获奖项目总数位居全国第四,我省获奖项目数占全国比例达到15.79%,创历史最高。


    我省45个获奖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6项(含专用项目4项)。其中,我省单位或个人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有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我省获得的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均由我省科学家牵头完成,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教授完成的“EMT—MET驱动的细胞命运决定”项目和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院士完成的“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项目,以上两项获奖项目均属于生物学领域,显示了我省在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突出进步。


      ■广东部分获奖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刘耀光团队揭秘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


    奠定植物育性研究“中国地位


    上个世纪70年代初,袁隆平及团队在海南三亚发现花粉败育的野生稻,为杂交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至今,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引种、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


    在杂交水稻广泛应用的背后,为什么雄性不育材料可以培育不育系?又是什么机理促使它产生不育?8日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项目“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揭开了这个秘密。该成果奠定了我国在植物育性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交出了杂交水稻育性调控分子基础理论的“中国答案”。


    育性控制是作物杂交育种的关键问题,而阐明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机理对植物分子遗传理论研究和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分子育种就像百米赛跑,能够对时间内通过遗传育种快速培育更多新品种,对水稻和其他作物研究起助推作用。”该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说。


    “科学不能盲目追热点,要有坚定的研究方向,追根问底。”针对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刘耀光及团队坚持科研20余年,取得了原始创新性成果,包括克隆了三系杂交稻育种中广泛应用的野败型和包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恢复性的相关基因,阐明了其分子遗传机理,首次揭示核质基因互作控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生;克隆了水稻杂种不育与亲和性的基因,首次发现了多基因复合座位控制杂种不育并阐明了分子遗传机理,提出了克服杂种不育性的技术方法;为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遗传资源。


    如今,该项理论成果已成功应用到杂交水稻培育中,帮助国家培育出更优良的杂交水稻品种。刘耀光说,目前所取得的成就是阶段性的,因为“科学没有止境”,未来团队还将继续对多个水稻杂种不育基因进行分子机理研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打破我国种猪长期依赖进口困境


    华农教授吴珍芳牵头破解种猪育种关键技术


    “猪粮安天下”,猪肉占我国肉类消费总量的62%。20年来,种猪从依赖进口到本地化选育,实现了跨越发展,这与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8日,“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未来,世界上最好的种猪育种在中国!”这样的“小目标”,项目第一完成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吴珍芳成竹在胸。他介绍,项目针对我国瘦肉型猪育种技术创新不足、核心种质依赖进口、生产效率较低等重大问题,通过持续开展种猪本地化选育,自主培育出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并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打破了我国种猪长期依赖进口困境,是百余名研究骨干、千余名科技人员和3万余农户的智慧成果。


    除了成功培育种猪新配套系外,项目创新了瘦肉型猪分子育种技术,创建大型种数据信息分析平台,有效提高遗传改良效率,还可以实时对种猪个体进行遗传评估、肉质评定。项目还创新了瘦肉型种猪体细胞克隆等扩繁和养殖技术,解决了优良种猪遗传传递和生产性能充分发挥的问题。


    “种猪育种是一门实践学科,通过校企合作,能真正把研究成果用在实处。”一直以来,吴珍芳及团队将研究工作根植于生产一线,科研成果在校企合作单位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实践应用。在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下,自主培育的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得到了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并在全国30个省份得到推广,创产值2399亿元,并以年20%以上增长,带动合作农户增收164.3亿元,近三年农户增收96.9亿元。创建了中国特色现代养猪产业发展新模式。


    …………


    数说国家科学技术奖


      全国概况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


    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


    ●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 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7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67项 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3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3项 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3项、二等奖148项


    ●授予5名外籍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广东获奖情况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广东共有45个项目获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36项(含专用项目4项)


    其中,我省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有9项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教授完成的“EMT-MET驱动的细胞命运决定”项目


      ◉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院士完成的“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项目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李小森研究员牵头完成的“深海天然气水合物三维综合试验开采系统研制及应用”项目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吕劲松牵头完成的“新一代刀片式基站解决方案研制与大规模应用”项目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


    ◉华南理工大学吴波教授牵头完成的“废旧混凝土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


    ◉华南农业大学吴珍芳教授牵头完成的“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项目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牵头完成的“肺癌微创治疗体系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项目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于云江研究员牵头完成的“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风险防控技术及其应用”项目


    ◉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锌清洁冶炼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项目


    (南方日报记者 杜玮淦 陈芳庭 朱晓枫 姚瑶 通讯员 卢庆雷 赵春旭 方玮 韩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