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新常态下,广东民生建设再提速

29.12.2014  16:52

  各级财政安排底线民生保障资金214亿元,1—10月已执行186.4亿元,执行率达87.1%;总体工作有序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前不久,我省底线民生保障情况报告新鲜出炉,引起各方关注。   

  2014年1月,广东省“两会”期间,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广东首次把“底线民生”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后4年计划投入820亿元改善“底线民生”。而岁末出炉的全省底线民生保障情况报告显示:6项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已均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各项标准在全国排名提升。

  “底线民生”保障的生动案例,彰显了广东在经济“新常态”下民生改善再提速的新特点。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陈枫

  民生兜底线

  GDP增速放缓

  民生投入反增

  “新常态”成为2014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如果居民收入增长进一步趋缓,物价波动过大、上涨过快,群众生活将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受到影响将更大。

  执政为民,就要顺应新常态,为民生保障“筑底”。

  今年初,广东省委、省政府提早谋划。省委书记胡春华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强调:“要扎扎实实为改善民生办实事、办好事,让广东的民生工作每年都有新进步。”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要坚持民生优先,社会政策托底,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公共财政的优先方向。GDP增速放缓,民生投入却不减反增,保持刚性增幅。今年,广东各级财政投入1727亿元,致力办好涉及底线民生保障、就业社保、教育、医疗、文化、助困扶残、住房保障、农村、物价、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十件民生实事。其中,省财政投入684亿元,比2013年筹集的资金增加50多亿元。

  今年广东在民生领域的一大手笔,就是首次把“底线民生”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置于民生十件事之首,将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孤儿残疾人保障、医疗救助、基础养老金等纳入底线民生保障范畴。拟到2017年投入超过820亿元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将惠及5400多万人次。

  一项项民生支出,让困难群众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全省月人均城镇和农村低保补差水平分别为370元和17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为人均7500元/年,比2013年增加800元;城乡低保等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均提高至70%以上,全省各县(市、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全部达到或超过80元/人·月,已全部发放至参保人……

  今年,广东扶贫工作力度更大,对象更精准。自去年4月广东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启动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各级共投入扶贫资金70.16亿元。经过1年多的帮扶,截至今年6月30日,被帮扶的2571条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7500万元。全省被帮扶的20.9万户贫困户总收入增加2.39亿元,平均每户增收1143元。

  在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看来,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潮水退下去后,礁石就露出来,解决民生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广东着力保障民生特别是“底线民生”,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相适应,群众会更加满意。

  敢啃硬骨头

  改革走向深水区

  顺应群众新诉求

  新常态下,要向改革要动力。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广东省委、省政府直面医疗、教育、住房等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敢啃民生改革“硬骨头”,改革创新之举迭出,为群众更加美好的生活注入新动力。

  民生改革再攻坚,就要满足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期盼。广东是外来工人口第一大省,在今年的高考中,全省767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粤首尝“异地高考”,这批外地户籍学生与本地学生在粤实现同等报考、同等录取。今年,广东还推出了符合省情的专项资助政策,让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入学和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时得到资助。

  民生改革再攻坚,就要让百姓享受到真正实惠。“现在看病,药费比原来便宜15%,实惠了!”在湛江市徐闻县人民医院,市民黄阿婆指着药费单说。这家医院今年落实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任务,取消了药品加成,让利于民。截至今年10月,广东共59个县(市)124家医院推行综合改革,实现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县(市)全覆盖,提前一年实现目标。

  民生改革再攻坚,就要筑就坚实的“幸福底线”。为给困难群众兜底线救急难,切实解决极少数需要急救的患者,因身份不明和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等原因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的问题。前不久,广东公布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广东省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明年启动疾病应急救助制度,为“三无”患者买单。

  一项项民生改革措施落地,满足了新形势、新阶段下的民生诉求:

  新年伊始,在广东一个事业单位工作的梁女士忐忑不安,一方面想要保住自己的工作,一方面也想保住刚怀上的孩子。2014年3月27日,喜讯传来:“单独二孩”政策在广东正式落地,梁女士的疑虑烟消云散。

  马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国家宣布新农保、城居保并轨,“马上”惠及了数亿农民。先行先试的广东,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网。

  在从化市温泉镇,老农民刘健康再也不用天天下地干活了。自从缴费参加“新农保”,每年7200元的养老保险金让他不用再借钱度日。他感慨地说:“做梦都想不到,农民有养老金拿呢!

  发展新机遇

  创新激发活力

  百姓更有奔头

  新常态也蕴育了民生发展的新机遇。

  今年作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试点,广东全面推开改革:允许注册人自主约定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可以实施“零首付”;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等限制皆被取消……一系列举措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广东迎来白手可起家、全民齐创业的新时代。

  在全省全面推开商事制度改革的3天后,佛山市顺德区乐而施涂料有限公司的老板白玉开就拿到了公司的营业执照。由于注册资本仅为1元,他的公司成为全面改革后全省首个“1元公司”,生意红火。来自广东省工商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省新登记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05.1万户,同比增长21.86%;新登记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直接增加从业人员472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6.32%,改革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明显。

  除了新政策,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如今,只要你动动指尖,即可用手机上网预约婚姻登记;想看病,关注“广州健康通”微信公众号,60家大医院专家号源随时挂;12月19日新鲜上线的“中国广州发布”政务微信集群,囊括共51个官方政务微信平台,可实现包括招考查询、户政业务、实时路况等20项民生业务的微信预约、办理、查询……

  “现在出境旅行越来越方便了,只要刷卡,摁指纹,10秒就能自助通关。”正在广州解放南路出入境大厦办理港澳通行证的市民老徐发出感慨。今年5月,公安部在广东试点启用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新的电子通行证为卡式证件,群众申领使用更为便捷,从此可使用口岸自助查验通道自助通关。在不久的将来,还可实现“ATM”自助签注,高效便捷,惠民利民。

  最近,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向公众公开征求2015年十件民生实事的意见建议。根据意见稿,明年多项社会保障补助标准提升,如2015年7月起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从80元/人·月提高至100元/人·月;广东明年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百姓得了大病,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还可给予“二次报销”……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正在广东成为新常态。对于2015年,我们有更多的信心与期盼。

  一张图看懂2014年广东民生建设

  2014年,广东各级财政投入1727亿元,致力于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1.底线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2014年全省各级财政安排底线民生保障资金214亿元,比2013年预算安排资金增加52.68亿元。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基础养老金、残疾人保障、孤儿保障等6项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均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各级财政安排底线民生保障资金214亿元,1—10月已执行186.4亿元,执行率达87.1%,总体工作有序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

  2.提升就业社保水平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3月1日起,广东在全省全面推开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今年1—10月,全省新登记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05.1万户,同比增长21.86%;新登记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直接增加从业人员472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6.32%,改革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明显。

  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9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0万人,促进创业9.8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31.8万人。

  3.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省补助提高到人均700元/月的新标准,已按去年基数提前下达今年省补助资金,其余部分将在核准人数后下拨。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已提高至950元,初中已提高至1550元。

  4.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扎实推进

  上半年,全省农村电影公益放映13万场,观影人次达2746万;为异地务工人员专场放映1.5万场,观影人次达343万,电影放映累计完成全年任务的56%。100座广播电视发射台升级改造无线覆盖工程正在进行公开招标工作。

  5.医疗卫生服务日益完善

  按照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5元以上的新标准,下达省级财政补助经费9.4亿元。实施欠发达地区偏远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岗位津贴补贴政策,省级财政预算已安排2.45亿元。为欠发达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置“五个一”医疗设备,省财政补助经费分配方案已拟定。

  截至今年10月,全省59个县(市)124家医院推行综合改革,实现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县(市)全覆盖,提前一年实现目标。

  6.助困扶残工作有序推进

  推进省政府门户网站、政府部门网站和省残疾人公众网站信息无障碍改造,上半年已完成项目需求编制初稿和省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改造。已完成免费配发读屏软件视障人员统计,初步完成软件的研发和测试。

  7.完善住房保障取得新进展

  上半年,全省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6万套,棚户区改造1.8万套,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5.9万套,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72.2%、47.9%和53%。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已竣工2.8万户,在建2.5万户,竣工与在建率合计52.8%。

  8.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上半年组织各地市对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项目进行审核上报,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也组织各市积极规划、申报和实施。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省71个县(市、区)纳入考核范围。

  9.稳价惠民工作有效落实

  春节前已向低收入群体及困难群众284万人发放一次性临时价格补贴,共计4.3亿元。按照国家有关部署,进一步完善了低收入群众临时价格补贴标准与价格上涨联动机制。

  10.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上半年,300宗一般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已全部开工,主体工程完工或全面完工72宗,投资完成率54%;50宗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已全部开工,基本完工3宗,投资完成率56%。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和治理工作,全省投入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和治理经费共2.49亿元。

  图表文本: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陈枫

  实习生 叶敏韬 图表:彭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