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曹镛周福霖院士获突出贡献奖
曹镛。 祝和平供图
周福霖。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摄
■焦点
16日,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表彰2015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和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曹镛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周福霖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陶达嫔 实习生 翁颖霓 通讯员 祝和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曹镛:
使显示屏薄如纸张
未来,手机的显示屏及太阳能电池板有望像纸一样薄和柔软,可以随时卷起来,放进口袋里。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曹镛把这一憧憬逐步变为现实。
在带领光电所团队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之后,曹镛又获颁广东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近日,74岁的曹镛接受南方日报独家专访,这也是他归国18年后首次接受媒体专访。
曹镛是国内较早从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的科学家之一。1975年开始,曹镛在中科院北京化学所钱人元先生指导下开始从事相关研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先后在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方面发表SCI论文600余篇。
1998年,在美国加州圣巴巴拉UNIAX公司担任资深研究员的他,归国到华工组建“高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所”。
一开始,研究所只有包括他在内的两名教师。如今,研究所成为有14名正教授、2名正高级研究员和多名副教授的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及系统集成的研究中心,成为国际上该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团队。
2011年10月,以光电所为主,联合姜中宏院士领导的光纤所等组建的“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2013年,实验室通过科技部建设期验收正式运行。只用了13年时间,一个年轻的团队发展建设成为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非常少见的。
曹镛说,团队现在致力于两个领域的研究,分别是具有主动发光、宽视角、全彩色、可弯曲、高效率、低功耗和低成本特点的有机高分子平板显示器及白光照明相关材料与器件,有机聚合物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及其大面积印刷技术。
未来手机显示屏可能像纸一样薄,可以随时卷起来,放进口袋里,且只需在印刷机上印刷。曹镛团队独辟蹊径,让这一憧憬逐步变为现实。譬如,首创用环保型水/醇溶性发光界面材料制作显示屏新工艺,运用该技术解决了电极与发光薄膜之间的电子注入效率低的科学技术难题,首次实现了有机发光显示屏的全印刷制备。
曹院士说,他决定接受华工邀请回国工作,并非有“不顾国外高薪挽留”的精神境界,完全是被广东、校方希望发展这一前沿科学领域的诚意所打动。
他说,此次获颁突出贡献奖,是省委省政府对光电所团队师生多年努力的鼓励和肯定。遗憾的是,尽管在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的一些领域做出了一些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与跟进的原创性成绩,但离实现商业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离对广东省的GDP作出贡献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他说,在目前有机光电研究领域实现“一些方向取得具有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的成果”的基础上,团队将努力实现“整体研究能力进入有机光电领域国际一流水平,取得国际公认的突破性、引领性的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周福霖:
一生都在与地震过招
“小蛮腰”缩尺钢架、港珠澳大桥桥墩模型、地铁隔振装置实验……这是藏身于广州广园中路248号、隔震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一角场景,15米高的实验室里摆满了各种超高建筑模型。
在这座15米高的实验室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教授和他的团队正在进行一项设计时长为50年的隔震材料老化试验。15年来,被加压的橡胶永久变形不到3毫米。周福霖说,这种实验急不来,2050年他可能已经不在了,不过后面接力的研究人员会看到实验的结果。
76岁的周福霖,是知名工程结构与工程抗震减灾专家,被誉为中国抗震的权威、现代“张衡”。一生都在与地震过招的周福霖,称自己这一生结缘抗震研究,就要致力于把这件事情做好,争取让中国的这项技术研究能持续走在世界前列。
他说:“一辈子做成一件事情不容易,要锲而不舍、水滴石穿的毅力去坚持。但能做成一件事情,这一辈子也就值了。”
周福霖结缘抗震减震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现场调查受到的启发。唐山大地震后第3天,他在被毁废墟中发现有两栋4层砖楼屹立未倒、仅沿地面滑动约0.4米,因为墙体下面一层柔软的防水油毛毡让大楼逃过一劫。
“如果只给建筑做硬抗地震不行,可以让房屋变‘柔软’,地震的时候让房屋柔性的滑动。”周福霖从滑动的房屋中找到灵感。随后出国留学的他,在1982年与导师一起做了一个隔震房屋地震震动台模拟试验——把安装隔震层的四层楼房屋模型放在震动台上,发现不隔震的房屋遇强震就被破坏,隔震的房屋却能承受9级或更强的地震。
周福霖带着隔震减震新技术回国,1993年,在广东汕头市建成我国第一栋橡胶支座的8层隔震住宅,这也是当年世界最高的隔震住宅楼。在次年台湾海峡6.4级地震影响中,隔震楼在橡胶隔震层上缓慢摇摆,房屋结构在地震中保持弹性,没有任何损坏,只是轻微摆动。联合国工发组织为此在汕头召开国际会议,向世界各国推广了这种技术,称之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几年前,港珠澳大桥工程设计团队与广州大学周福霖团队一起,对这座世界上最长的有地震断层穿过的跨海大桥,研究采用隔减震技术,解决抗震设计难题。经过详细计算分析,周福霖团队将隔震层设置在桥墩顶部。“8级地震不怕,9级地震也不怕。”周福霖称,经过隔震保护的港珠澳大桥,在防震上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跨海大桥”。
在周福霖和他团队的努力下,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众多建筑已成功应用了隔震新技术;故宫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等某些珍贵文物也进行了隔震加固保护。此外,周福霖团队正在针对我国将要大量建设的近海桥梁、高铁桥梁、“一带一路”通过的川滇疆藏地区跨河桥梁和隧道等结构的地震破坏机理进行深入试验研究,并提出了有效解决方案,为我国基本建设和各种工程的有效减震防灾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