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志愿者如何参与抗震救灾

05.08.2014  15:27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3日发生6.5级地震,全国民众都心系灾区。以往每次大震之后,都会有大批志愿者赶往灾区参与救援活动,这本是好事,但有时也会带来严重交通堵塞等麻烦。如何避免好心办坏事?在志愿者活动有较长历史的日本,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全国约有130万名志愿者参加救灾活动,这一年被称为日本“志愿者元年”(类似于中国的2008年)。从那一年起,志愿者活动不再是一部分人的特殊活动,而成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参加的活动。

  日本的志愿者活动,也曾出现过很多问题。比如,给灾民的饮用水、食品等被志愿者使用,导致灾区物资不足。阪神大地震时,约70%志愿者是新手,他们不但与灾民出现感情摩擦,彼此还经常闹分歧,因此一度出现“志愿者添麻烦论”。

  为促进对志愿者规范管理,1995年7月,一些日本企业界、媒体界、教育界人士以及前政府官员,建立了“灾害救援志愿者推进委员会”,为希望参加救灾的志愿者举办各种讲座,培养志愿者带头人。同年12月,日本内阁会议将1月17日定为“防灾与志愿者日”。随后,日本政府修改《灾害对策基本法》,明确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努力建设有利于志愿者开展救灾活动的环境。1998年12月,日本又制定《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使松散的志愿者团体实现了组织化。

  1997年1月,俄罗斯油轮“纳霍德卡”号在日本隐岐岛近海沉没,共有27万余名志愿者参与救灾,为促进有效作业,日本建立了“灾害志愿者中心”;2004年10月,日本京都府在遭受台风袭击后,决定采取政府和民间合作的方式,成立常设的灾害志愿者中心。此后,佐贺县、千叶县等地方政府都成立了此类中心,具有志愿者基地性质,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对市民进行防灾教育训练和防灾启蒙。

  在日本,灾难发生后,所有志愿者先到灾害志愿者中心报到,听候调遣,决不允许擅自行动。志愿者向灾害志愿者中心提出申请后,先了解灾区状况,准备必要物品,并加入志愿者保险。灾害志愿者中心还会准备必要的地图和工具,借给志愿者,有时还为志愿者提供在灾区的住房和到达避难所的交通手段。而志愿者在结束志愿活动后,要将活动结果、了解到的情况等,报告给灾害志愿者中心。

  目前,日本的灾害志愿者中心,包括行政和官方机构设置运营(公设公营)、志愿者和民间团体设置运营(民设民营)、行政机构和官方机构设置后交由志愿者和民间团体运营(公设民营)三种。不过,灾害发生时,行政权威依然非常重要,行政机构“灾害对策本部”会与灾害志愿者中心共享信息。而在最近,一些日本地方政府也开始向灾害志愿者中心派遣工作人员,负责运营联络。政府和民间团体彼此协调,能够更加有效地实施救灾和重建活动。

  在日本,志愿者权利得到非常好保护。日本政府和民间都积极支持志愿者活动,国家公务员、公司职员享有带薪的“志愿者休假”。日本文部科学省2011年4月发出通知,要求学校为志愿者活动提供诸多方便,包括给志愿者活动学分,因志愿活动休学减免学费等。此外,日本的很多志愿者团体还为志愿者提供保险。

  日本能够有条不紊地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正是得益于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健全。破解“志愿者添麻烦论”,制度建设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