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日盘点台湾抗日:未缺席抗战两岸守望相助

03.09.2015  11:19
-->

  中新网9月3日电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70周年。近期,台湾岛内一些人的媚日言论引发争议,一度博取了媒体的聚焦。在抗战胜利日的今天,台湾岛内关于抗日的人和事不该被遗忘,让外界可以“重新对焦”。

人文艺术家华古发起“林祖密生平事迹画展”。 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台湾专家:“抗日运动始自台湾

  有专家指出,对于台湾来说,从1895年算起,抗日进行了50年。

  1895年4月,清政府因甲午海战失败与日本议和,割让台湾的消息传出,在京参加朝廷会试的台湾举人汪春源会同罗秀惠、黄宗鼎及在京任职的台籍官员叶题雁、李清琦,联名上书,力主抗日保台。这就是著名的台湾举人“五人上书”。

  台盟北京市委副主委汪舟认为,这次上书表达了广大台湾同胞“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的爱国爱乡赤诚。

  从被日军占领的那天起,台湾岛内抗日斗争就从未停止。1895年日军踏上台湾岛,守岛清军与民众奋起抵抗逾4个月,阵亡万余人。此后半个世纪,台湾民众发动了武装抗日、文化抗日等各种形式的抗争,牺牲者超过65万人。台湾世新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国时报原社长黄肇松指出,“省视《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持平地说,抗日战争或始于卢沟桥,但抗日运动则始自台湾。

  资料图:2014年8月,由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首次联合举办的“甲午风云 宝岛悲歌”跨世纪大展,在台北开幕。一老人在“日本窃取钓鱼岛”展版前仔细观展。林永传 摄

  2011年台湾抗日史诗片《赛德克·巴莱》,让莫那·鲁道的故乡雾社走入人们的视线。雾社事件中不屈牺牲的首领莫那·鲁道,其遗骨几经波折终得以安放在家乡的雾社事件纪念公园。 刘舒凌 摄

   台湾少数民族“宁死也要赢得灵魂

  日据时期,台湾民众被视为“二等公民”,不少年轻人被征去当“军夫”。台湾文史专家庄永明指出,总计二次大战期间,被日本征召战死异域的台籍日本兵高达3万多人。

  此外,由于觊觎台湾山区丰富的各类资源,日本于1910年发动“五年理蕃计划”,台史博馆长吕理政指出,“这项计划改变了原住民百年来的命运。

  1930年,雾社地区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联合附近几个部落,发动武装起义。之后展开游击战,但最后弹尽粮绝,日军施放毒气弹,参与行动的部落几乎遭到灭族,莫那·鲁道在山洞饮弹自尽。据统计,事件中,赛德克人343人战死、296人自缢身亡。

  电影《赛德克·巴莱》就讲述了台湾少数民族抗日的史实。赛德克人原是泰雅人分支,后来单立门户。在日据时期,赛德克人被迫放弃自己的文化与信仰。

  为了坚守信仰,保护传统文化,当地的少数民族奋力抵御外敌,“可以输去身体,但是一定要赢得灵魂。

1939年10月,台湾少年团团员在浙江金华进行操练。资料图来源:钱江晚报

   台湾未缺席抗战两岸守望相助

  从日本发动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迫使清政府割让台湾开始,台海两岸就共同抵御侵略者。

  台湾岛内中国统一联盟文宣部长戚嘉林曾发文称,1895年5月29日,日军登陆台湾,国人奋起抵抗。当时朝廷令台湾所有官员着即陆续内渡。但不少官兵抗命留台,与台湾当地民众一起组成“义军”联合从事武装抗日战斗。

  文章称,“单是6—10月间,日人于各战役后在现场所发现的‘义军’阵亡尸体就高达6760具,这还不包括未被发现的,及数以万计的轻重伤者。

  1912年,孙中山明确表示,“台湾一定要收复”,这激发了不少台湾民众的抗日热情。他还“三渡台湾”,派人组建兴中会、同盟会分会,在台湾策划惠州起义,宣传革命思想。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台湾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与大陆同胞并肩作战。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说,其中有台籍将领李友邦率领台湾义勇队,高举“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大旗,奋战在江、浙、闽等地。台籍革命烈士翁泽生、林正亨、李子秀等用血肉之躯谱写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光荣篇章。更有5万多名台湾同胞不畏艰险回到祖国大陆,走向抗日战场。民进党籍学者郭正亮也发文称,“台湾人的抗日足迹几乎遍及大陆所有抗战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