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四地旧书店那些事 香港:繁华处不落寞的坚守

23.04.2015  13:20

  旧书店是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它带给许多爱书人收获,或许是重拾昔日的阅读体验,或许是久寻不获的心仪爱书,又或是旧书批注上与同好的一次心领神会……新华社驻上海、台湾、香港、澳门记者寻访这四座城市的旧书店,领略都市流光溢彩背后,书籍与人们经历时光的那些故事。

   上海:旧书店老板的“累与乐

  位于上海浦东蓝村路的小朱书店,近百平方米的店铺内摆满几十个书架,放满了旧书。“这里是中国文学类的,那边是外国文学类的,科技类的、财经类的图书也有。”书店老板朱凤涛热情地向顾客介绍。

  这个旧书店的小老板常年都是一身打扮:一件面料光滑的风衣拆去了内胆,做成工作服,棉布裤子纹路笔挺,胳膊上戴着黑色袖套,颜色漆亮。朱凤涛说,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书店店员的老习惯。

  朱凤涛清晰地记得,自己是1979年1月3日入职到当时位于四川北路的上海旧书店。“进了这个行业,我就喜欢上了,而且越来越喜欢。

  他说:“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通过书本,我们这样的‘图书人’有义务、有责任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

  去年4月,90岁高龄的王昭老先生给朱凤涛打电话,希望要一本民国时期的《范氏大代数》。今年3月,朱凤涛收旧书时发现了这本书。由于是民国时期的书,有些价值,卖家起初不肯卖。

  “我告诉卖家,想买你这本书的老人家今年90多岁,他希望看看当年读的书,找到自己成长时的心情。这样一说,他感动了,就卖给了我。”朱凤涛回忆说,收到他送去的书,老爷爷像小孩一样高兴。

  朱凤涛坦言,他其实很累,全年无休,这几天腰也不好,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但我乐在其中。许多顾客都开心而来、满意而走,看到这些,我觉得我比他们还要开心。”(记者周文其、许晓青上海报道)

   台湾:小巷深处茉莉香

  落地窗、木地板、复古小台灯,油墨香、咖啡香、桧木的香气……不同于印象中一些旧书店的局促、破败,走入台北茉莉二手书店,如果不看书的价格,你会以为来到了又一家“诚品书店”。

  尽管隐匿在台湾大学附近罗斯福路四段的小巷中,茉莉却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每逢周末,前来“淘宝”的读者络绎不绝。吸引他们的除了“高大上”的购书环境,更是实惠的价格。

  记者在店里看到,普通书籍大多按标价五折售卖,有些甚至是一折,还有更便宜的特价书,一些外国原版画册也只需两三百元(新台币,下同)。虽然出售的都是收购来的二手书,经过清洁、修复,有些书的品相甚至与新书无异。

  茉莉书店有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敬天、爱人、惜物”,所对应的实践目标则是“环保、公益、阅读”。

  每年茉莉都会举办多次捐书、义卖活动,将善款捐赠慈善团体。“之所以坚持公益,是因为茉莉有今天的发展都仰赖读者们和社会的支持。”茉莉二手书店总监蔡维元说,茉莉每年的业绩都在成长,从最初台北一家店,扩展到台北、台中、高雄共5家店,拥有12万名会员,最大的店面有300多平方米。

  尽管在大陆和台湾,一些实体书店经营得步履维艰,但茉莉却依托“环保”、“公益”的理念,把二手书店开得欣欣向荣。谈到未来的愿景,蔡维元说,希望把茉莉的理念做得更深、更广。(记者曹典、李寒芳台湾报道)

   香港:繁华处不落寞的坚守

  香港旺角西洋菜南街商铺林立,穿过繁华街道,再绕过狭仄的小巷——如果你第一次来,定会颇费周折,但对于熟悉行情的老书迷来说,总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这个藏宝地——新亚书店。

  走进书店,大约80平方米的空间内摆满了各种旧书,连过道都是从密密的书籍中挤出来的,书籍以文史哲类为主。随意翻开一本,极有可能看到之前书本拥有者留下的精美书签或签名,仿佛触碰到历史一般,瞬间完成一种心领神会的对话。

  这个1968年开业的书店,从洗衣街上的地面门店,再到旁边街道的三楼,到现在的16楼……由于租金年年上涨,不得不一步步搬到更高的楼上。尽管如今书店设在高楼上,却从不缺少前来淘宝的爱书人。

  在新亚书店老板苏赓哲看来,真正爱书的人,无论书店搬迁到什么地方,都能找到。近半个世纪的收书生涯,也让他结交了一大批文人和学者,著名作家沈从文曾是他的座上客。他告诉记者,他跟沈从文的认识正是始于找书,“沈先生是一个特别单纯的人,性格温和,我很敬重他”。

  近年来,除了传统的门市经营之外,苏赓哲也在尝试旧书店的新生存之道。从2009年开始,新亚书店开始做旧书买卖平台,每年会举办拍卖会,拍卖物品包括旧书刊、名人手稿等。

  在书店里总能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奶奶,她细心查看书本,在小本上做着记录。她是苏赓哲的母亲,今年已经90岁,平常在店里帮忙做账务。“妈妈对数字十分敏感,她能记下很多旧书本的定价,所以账务交给她,我放心。”苏赓哲笑着说。(记者张晶香港报道)

   澳门:多家旧书店相继与时代无声作别

  满满当当的简易书架,层层叠叠摞到“高危”的书堆,书香中略夹霉味的气息,在霓虹街区中显得昏暗的白炽灯……每次来到澳门著名二手书店“全记旧书杂架”,场景都是一样的。

  “一世奔波,半生书缘”是全记老板刘耀全55岁人生经历的写照。在那个“华人读书也无用”的时代,刘耀全只读了5年半的小学课程便辍学了。可是他喜欢读书,在2000年前后结束了不太景气的钱币生意,转战二手书店事业。

  据澳门出版产业商会有关研究人员介绍,全记应是目前澳门唯一正常开业的有规模的二手书店。

  刘耀全说,他卖的不仅仅是商品,而是一段永不再现的澳门旧时光。最近几年,很多他认为“应该”畅销的书,却越来越不好卖,这让他感到懊丧。

  今年7月份全记的租期就要到了,店主很“客气”地说“收回”,刘耀全知道自己该搬家了。只是这一次,他找遍了澳门再也没有看得上又租得起的店铺了。

  近年来,澳门多家著名的二手书店,都相继与这个时代无声作别。这让澳门许多市民和学者都无奈又遗憾。

  澳门出版产业商会副秘书长陈力志分析说,网上书店的兴起取代旧书店,读者不需要再辛苦地“站在那里”找书、读书,而且选择面更大。澳门的读者圈相对狭小,二手书店也存在着“不精、不专”的弱点。

  谈起未来,刘耀全不确定地说,“现在澳门最赚钱的行业大概是餐馆,我很会做菜,再去培训一下,就去找个厨师做喽!”毕竟,对于这位有个9岁独生子的父亲来说,养家是头等重要的事。(记者刘畅澳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