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脏乱差旧农村到高大上小区 番禺新水坑村“蝶变”
■从空中鸟瞰番禺区大龙街新水坑村。
■小朋友们在村中公园的亭子里玩耍。
■新水坑村内崭新的幼儿园。
从脏乱差旧农村到高大上的小区,番禺区新水坑村的杨医生见证了这个村庄的“蝶变”
24小时值守的岗亭、宽敞整洁的柏油路、挂着红灯笼的大榕树、鳞次栉比的小楼房、按省一级标准建成的幼儿园、2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各式主题公园供闲逛……这不是高档小区,而是广州市番禺区的一个村——大龙街新水坑村。
8年前,新水坑村还有着所有城中村的特质:街巷狭隘潮湿、杂草丛生、电线杂乱,治安也不好。2008年,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伟文和股份社社长、常务副书记陈汉超,这两名早年外出闯荡的生意人,在村民们的劝说下回村带头搞建设。从事房地产业20多年的陈汉超,利用多年开发楼盘小区的经验,聘请了专业团队对村庄进行重新规划,从刷“业主卡”进村开始,旧农村逐步被改造成“高档小区”。
八年前晚上基本上不敢出去
说起新水坑村的变化,63岁的杨竹青最有发言权。2007年,他带着妻子,从湖南来到广州番禺,应聘成为新水坑村卫生站的医生。“8年前全村最高级的楼就数卫生站这栋两层小楼了,整个村只有几家小商店、两间饭店,如果想吃顿好点的,还得坐公交车去市桥或周边的村庄。”杨竹青说,当时的新水坑村比较贫困,条件比起番禺其他地方差远了。
“主干道坑坑洼洼、杂草丛生,一下雨就积水;内街巷狭隘,各种电线挂在天上像蜘蛛网一样,走在底下都觉得不安全。晚上没有路灯,到处黑漆漆,发生过打劫、打架的事情。晚上我们基本上待在家里,不敢出去。”杨竹青告诉新快报记者。
2008年,新水坑村新一届村委会上任,开始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提出“先美环境聚人心”口号。经过8年的努力,新水坑村已建成“七横三纵”路网,打通了断头路,建设了四五公里的环村路,内街巷统一规划,设暗渠、将管线埋于地下,头上的线缆蛛网不见了。内街巷进行雨污分流,下雨再不会积水。每户村民还配发了生活垃圾桶,按照“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区处理”的要求,实现了垃圾清运规范化管理。
现在晚饭后逛逛公园散散步
在杨竹青眼中,村里原本破旧的房子通过翻新、重建,都“气派”起来了。原来的村委会办公场所是一层棚屋,用来召开村民大会、摆筵席,2011年,旧房被拆了重建。如今,新水坑村成为一个“宜居”的美丽乡村,整个村环境卫生都变好了。
“现在村委会大楼有多项功能,一楼是为村民、外来人员服务的一站式服务窗口,二楼是计生服务区域,三楼是办公区域。村里新建的文化中心大楼配备有图书馆,周一到周五对外开放;村里还有公园、篮球场;文化广场晚上播放电影,老人爱到这里跳广场舞,家长喜欢在这里溜娃。要结婚摆酒,也可以去村里五星级的文化活动中心,免费的!”有村民如此介绍。
杨竹青说,现在每天吃完晚饭,他都会花半个小时在村里转转,和妻子到广场散散步,或者到公园活动活动手脚。
“我们村里实行封闭化管理。”据村民介绍,村里的4个出入口都设置了门禁和岗亭,保安24小时值守,还有50名保安24小时在村里巡逻。全村安装了几十个摄像头,确保村里的安全。此外,村里还投入大量财力人力进行全天候24小时保洁,聘请3名卫生巡查员对保洁公司进行监督,卫生不达标的小组将被扣分,从而影响其收入。
环境美了外来租客越来越多
杨竹青说,他到新水坑村时,儿子都已经长大了,没有赶上村里教育的好政策。“村里有一个光荣榜,谁家小孩考上大学就上光荣榜,是非常荣耀的事情,而且考上大学村里还有奖励。在村里小学就读的不管是本村村民还是外来人员的子女,只要成绩优秀,都有奖励”。
随着环境改变、村里对教育的重视,杨竹青感受到村民素质的提升。“这些年,村里开小车的人多了起来,村民讲卫生、讲文明,对外来人员也很客气。”杨竹青说,衡量村子变化最直接的指标,就是近两年房租上涨了,不过越来越多老乡愿意来新水坑村租房,村里的外来人员多了起来。
陈伟文告诉新快报记者,目前,新水坑村外来人员数量是本村村民的3倍,共有6000多名外来人员在这里工作、居住。
“要让外来人员融入到这里,既要让他们享受村里的福利,也要求他们遵守村规民约,共同维护好这个环境。”陈伟文说,每一季度,村委会都召开一次出租屋屋主大会,屋主需要向外来人员讲清楚,“我们欢迎你们来到新水坑村,但也需要你们接受管理,配合消防、公安等部门上门检查,不乱丢垃圾,不乱停车”。陈伟文说,检查查到违规的,给予时间改正,不行再警示,但是从不罚款,因此,整体氛围非常好。
声音
“作为新水坑人,过去心里酸楚如今脸上很有光”
村民说起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陈伟文,都说他做这个“村官”并不看重这份工资。陈伟文告诉新快报记者,1962年,原水坑村划分为两个大队,后来成为现在的新水坑村和旧水坑村,新旧水坑村经济实力不同,环境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2008年以前,两村流传一句话:‘新水坑不新,旧水坑不旧’,作为一个新水坑人,我心里很酸楚。”陈伟文说,当时,改革开放已经30年,新水坑村还是一个破旧的村庄。村民凝聚力不强,甚至以“身为新水坑人”为丢脸的事情,如今,新水坑村被评为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宜居村庄、广州名村、广州美丽乡村等,虽然自己对村集体经济发展仍然感到“压力山大”,但如今提到自己是“新水坑人”,感觉很自豪,“脸上很有光”。
力推集约化经营 村资产8年增13倍
2007年,新水坑村全年经济收入仅300万元。2008年,村“两委”换届选举,番禺区委鼓励经济能人回村参选。陈伟文原本是企业家,他毅然回到村里,还动员了房地产商陈汉超回村里发展。目前,新水坑村“两委”、理事会成员共有6人,全部是经济能人或具有一技之长。
“新水坑村原来实行村组两级经济分开,土地由7个村民小组各自经营,经济效益很低。”陈伟文等新班子成员着眼统筹资金、整合资源,反复做7个村民小组长的思想工作,讲清“小钱难成大事,小雨难成气候”的道理,用了近一年时间,让村民转变思维方式,最终整合各村民小组的资产资源,由村集体统筹管理,实现了集约化经营。
新班子根据外来人口多和周边动漫产业园带来的商机,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将商贸服务业确定为主导产业。利用“三旧”改造政策,争取市、区扶持项目21个,扶持资金近千万元。通过“三旧”改造,把破旧厂房、高密度低收入的厂房提升打造成写字楼、商铺进行出租,成为村集体经济增长来源。
8年过去,新水坑村集体收入增加了8倍。村集体总资产从2007年的1668万元增加至2015年的2.3593亿元,增加了13.1倍。村集体经济增长,每一位村民都是受益者,因此乐于参与到这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对于村里的大小事,每一位村民都有决策权,通过透明公开、民主管理,实现了当家做主,可谓幸福感满满。”一位村民感慨道。
■统筹:新快报记者 陈海生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摄影: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