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行当:时光飞逝 匠心不改

31.12.2015  09:13

打金、制作首饰是个考眼力的活儿。

在上下九能找到不少露天为游客拉面毛的手艺人。

城市旧职业群体观察

开栏语:我们的城市有许多旧行当:打金、拉面毛、修钟表、铲刀磨铰剪……这些旧行当如今在何方?他们的危与机何在?为了解旧行当的状况,本报策划了“城市旧职业群体”系列报道,讲述旧行当的行业沉浮。

在城市街巷中,有一些传统旧行当、他们多属于手工经营、师徒传承,受现代工业浪潮冲击,生存空间越来越受挤压。随着时代发展,有些旧行当越来越冷门,甚至濒临消失;有些则把握市场,创新经营手法,努力让自身焕发生机。

统筹/肖桂来 文/广州日报记者肖桂来、林静、秦松 图/广州日报记者陈忧子

打金:“触网”尝试私人定制

打金是广州一门古老的手工业。现在,中心城区的街坊可以在西关一带找到他们。此外,番禺也有不少大大小小的铺头。

在长寿西路一家打金铺里,一盏暖光灯下,53岁的打金匠阿力正用小火枪给金块材料加热,紧盯着金块在高温下慢慢融化。阿力说,自己这是在为一位老街坊打足金首饰,属于私人订制。

在荔湾长寿路上,这样的传统打金铺还有很多。“20世纪30年代,在广州老城区,打金铺大约有两三百家,林立于惠爱路、大新路、小市街、洪德路南、十八甫等。现在只剩下长寿路一条街了。”该打金铺老板麦先生说。

有些老店经营数十年了,还兼顾回收金银、典当生意。另一些打金铺是金银加工企业的工人、学徒出来开的。”打金铺老板阿强说,由于人流量与行业集聚的差异性,长寿路东西两段也各有特点。长寿东路打金铺分布稀疏,会做散客生意;长寿西路打金店则分布稠密,主要面向大客户。

时代变迁,广州打金行业版图也在变化。“广州金银加工行业没有衰退,而是‘转场’了。”麦先生说,近年来,随着广州成为全国珠宝玉器行业的集散地,在番禺沙湾、大罗塘等区域新兴起众多打金铺。“番禺区的打金店既是店面,也是工厂车间,主要是做外单生意。长寿路打金店更多带有传统烙印,规模较小。

昔日:学徒拜师,熬成老板

邓柳然今年44岁,最初他是长寿路一家打金铺的学徒,现在,他已在上下九玉器街开了一家玉石镶嵌的店铺。

他是从学徒做起的。“5个人挤在四五平方米大小的地方,夏天踩着火枪打金,汗流浃背,一天要喝掉2升大可乐瓶的茶水。

很多老板都是从打金店学徒做起的。”另一名学徒阿强说,由于打金铺招徒以亲属、熟人为主,所以,不少打金铺都是家族式经营。一人入行,全家致富。

阿强是广西人,16岁那一年,他从老家来广州打工。“最开始在番禺一家首饰工厂做学徒,随后,跟着师傅跑过很多地方打金,慢慢也有一些积蓄,便来广州开了店铺。”阿强说,“这个金铺对于自己家庭来说,是个‘金饭碗’。我家里兄弟姐妹多,大家都靠这个店铺谋生活。”阿强说。

今时:尝试微商,经营网店

打金匠阿标说,现在,一些精细的传统工序都已分解出来,转到一些专门工厂去做,或者被机器替代了。而邓柳然告诉记者,现在长寿路98%的店已不用手工倒铸足金了,现在都是用电脑制作3D图,然后用机器倒铸首饰了。

记者了解到,进入21世纪,由于大量珠宝行、品牌金银销售商抢占市场,传统打金铺日渐式微。“这个行业一是太饱和;二是恶性竞争太严重,大家都在比谁的价格更低。”一家金铺老板阿强说,特别是从今年五六月份起,生意额直线下降,客户数量少了三分之二。

几年前,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打金匠月薪可以过万元,现在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打金匠只能拿到四五千元。”阿强说,打金匠很辛苦,收入微薄,却还要面临不少职业风险,“做这一行,一是粉尘太大,很容易得鼻炎。二是每天数万次敲打锤炼,很容易落下肩颈疾病。”阿强说。

做金银首饰讲究品质与口碑。我们把活做细做精,还是有生存空间的。”打金店老板阿强表示,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自己的打金店也开始尝试“首饰私人定制”业务,并尝试开设了微商网店,主要是做一些线下熟客的生意。

拉面毛:拓展到修眉又点痣

拉面毛”是用麻线拔除脸上汗毛的民间美容术,在中国流传了很多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风行广州街头,后来随着美容方法的更新换代近乎绝迹,不过这种古老的传统技艺并没有消失——在广州上九路和北京路的小巷子里,有一些手艺人又开始拿起麻绳为来来往往的客人拉起面毛。

上九路32号的小巷子就是拉面毛手艺人的聚集地,这里会聚了大约六七名手艺人。

拉面毛”在广东又被称为“开脸”,一位名叫兰姐的手艺人告诉记者,以前一般是年轻女孩在出嫁前,会请宗族里受人尊重的长辈给她 “开脸”,寓意“别开生面”,“但现在可没有那么讲究了,男的女的都可以拉面毛”。

记者了解到,这个群体从业者多是一些中老年女性,他们多来自广东、广西等地,最年长者已有70多岁。

记者采访中发现,现在这些摊主业务不仅是“拉面毛”,还将业务拓展至修眉、祛痘、点痣等新项目,全方位经营,价位视顾客需求从10元至数十元不等。用兰姐的话来说,改进都是为了顺应市场的改变,免得落伍被淘汰。

老手艺也“时尚” 老外也来拉面毛

一根线、一盒自制“海棠粉”、一张小板凳外加一双灵巧的手,就构成了传统手艺“拉面毛”所需的全部条件。

兰姐说,近10年来随着上下九路步行街的兴旺,拉面毛的客人多了起来,还有外国人。“我们还给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人拉过面毛,他们都是来上下九逛街的,他们对这个古老的手艺感兴趣,也会来试一试。

记者也亲身体验了一把“拉面毛”,兰姐先在记者的脸上涂抹“蛋粉”,然后,她两只灵巧的手把麻线轻轻一拧,麻线就开始“很听话地”在她手中腾挪了,接着麻线就落在记者脸上滑动起来。

在拉面毛的过程中,记者时不时感到疼痛。兰姐马上安慰说:“拉面毛是有痛感的,不过脸上脏的汗毛被拔掉之后,皮肤会变得又白又靓。

分开旺淡季 12月生意好一些

除了下大雨,每天早上大约10时,兰姐和她的同伴们都会准时出现在上九路32号的小巷子里。一天下来,生意好时客人达到10位,拉一次面毛收费是15元。

天气不太好的时候,客人可能只有三五个,有时候一个都没有。”兰姐说,近10年是她们的“蜜月期”,逛街的人多,也不需要租金,她们平均一个月的收入达到3000多元。有的老手艺人干了25年,退休了都闲不住,有的手艺人会干到晚上10时才收工。

这个行当也是有旺季和淡季之分的。兰姐说,天气热的时候,生意会旺很多,天冷生意就淡了,不过12月份的生意会旺一些。“生意没有10年前那么好做了,以前一个月挣3000多元都比较轻松,现在旺季能挣到这个数,淡季有时只有几百元收入。”不过,看得开的兰姐笑着说:“我们做这一行就是想帮补一下家用,这是小行当,也不可能挣很多钱的。

匠心,

手工业的灵魂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明敬说:“随着社会的进步,没有群众基础的小行当可能会慢慢消失,硬要保存下来,可能也是一厢情愿。但像拔面毛、打金、裁缝铺等小手工艺,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现在还有人愿意去捧场,老百姓也需要这项服务。同时,这项传统手工艺就像移动的博物馆一样,也是有存在价值的。

广州民间工艺大师冯健辉表示,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从业者来说,一份匠心是最重要的。“当下社会,人们更加注重品质与文化。手工产品与工业产品一个最大的不同是,每一个产品都是独特的存在,是不可复制的。每一份手工产品都凝聚了工匠的技艺磨砺、时间锤炼,乃至工匠的心境都融于其中。”冯健辉说。

这些旧行当与传统工艺如何传承发展呢?冯健辉认为,一是守住匠心,二是接轨市场。“一份匠心,是手工产品的灵魂。没了匠心,手工产品就没了价值。但是在坚守的同时,也要创新,学会与变化万千的市场接轨,从产品外观、产品适用性、营销模式上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旧行当重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