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老人变坏、坏人变老”之说很荒唐

13.09.2014  11:08

  郑州一老人在公共汽车上因让座纠纷打了一年轻人“几个耳光”后猝死,这个新闻连日来受到国内媒体的海量报道和评论。大家似乎挺兴奋的,掰扯着猝死老人和未让座年轻人谁是谁非,这当中很少看到对那位老人的同情。更有甚者,“老人变坏、坏人变老”的奇怪总结在互联网上流传开来。

  这起老少争座纠纷是个孤立事件,它虽与中国的整体道德面貌有关,但两位当事人无论对老年人还是对年轻人,都不具有代表性。老人猝死与争座纠纷之间的联系更是偶然的,对这种联系做任何批评性的道德评价都是错误的,是对道德伦理的真正违反。

  我们想强调,所有对这位老人猝死幸灾乐祸或者做出这种暗示的人,秀的都是当下中国社会的道德下限。

  至于“老人变坏、坏人变老”之说,它能在社交网站上嘻嘻哈哈的互动中流传开来,被不少人津津乐道,所表现的是互联网文化推崇反叛性发现的特有快感。对老人不良的具体行为我们当然应当指出,但对“老人”这个概念,对“变老”的那个群体,我们永远都要抱尊敬的态度。

  老年人成长的年代,或比今天艰苦,或比现在激烈。因当下某个老人做错了某件事而嘲弄哺育了今天年轻人、为这个国家进步做尽脏活累活的那一代人,这决非中国年轻一代的骄傲。对老年人除了给予集体的尊重,我们还应宽容他们做错事的那些“深层原因”,体谅导致他们有今天看来不文明习惯的那些经历。这是年轻社会必须有的人性豁达。

  老年人是我们这个盛行功利主义社会的真正弱势群体,他们几乎被完全边缘化,很多人没有消费能力,或者缺乏消费勇气,大量人不会上网,缺少他们的集体话语权。中国社会往前跑得越快,老年人与时代潮流的距离感就越明显。他们是通往今天现代化道路上那片我们走过了而不去再走的、中间生出荒草的铺路石。

  一名老人和一名年轻人争座并冲突,细究具体原因,不排除老人的问题更多些。但如果去讨论两代人的问题,年轻社会必须表现他们的集体低姿态。去跟老人“讲理”,这不是一个尊老爱幼社会应当鼓励倡导的。

  围绕“争座致猝死”的讨论是由中国媒体和互联网站的年轻人主导的,其中的大量浮躁语言和轻狂的价值判断,是一种令人震动的展现。我们知道,在互联网时代,不应夸张这些现象的代表性,但社会应当重视它们,并且严肃地告诉那些深受网上活动影响的年轻人,他们那样做是不对的。

  所有人都应记住,死者为大,老者为尊,中华社会的这些传统伦理不是靠范本树立的,它们来源于人生百态中点点滴滴的总结和锤炼。在所有强烈、鲜明的事件中,都应有它们的一个位置。在任何情况下剥夺这个位置,都有可能成为过激、甚至极端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