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昆剧团全球巡演 《紫钗记》"梦临"中山
《紫钗记》在完整保留汤显祖原作的基础上,对昆剧艺术的舞台呈现进行了现代包装。
经过一年筹备,上海昆剧团将戏剧大师汤显祖代表作《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梦记》,以下简称“四梦”)完整呈现,并于近期展开全球巡演。于广州火爆上演“四梦”后,在6月8日晚的中山站巡演中,剧团带来了昆剧《紫钗记》。
该剧主演青年昆曲表演艺术家沈昳丽和梅花奖得主黎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与粤剧《紫钗记》呈现霍小玉刚烈抗争一面不同,此版昆剧《紫钗记》力图还原原著中内里坚忍而有现世精神的霍小玉,以及汤显祖所追求的理想主义精神诉求,并让“不可得的美满”成为现实。
剧团:120人豪华阵容多地巡演
上海昆剧团演出营销部副主任陈英武介绍,广州演出“四梦”是在巡演中的第一站完整演出,广东观众对昆剧的追捧让他感到难忘。“第一场就售罄了所有的票,让我惊讶的是80%的观众是年轻人。”
上海昆剧团打造的“四梦”与以往的折子戏有所不同,后者是犹如连续剧一般需多天连演的戏剧,其节奏与现代观众的观赏需求有所不符,所以现代的“四梦”是经过改编的作品,保留了剧作最经典唱段,将演出时间大大压缩,同时确保了故事的完整性。“中国共有七大昆曲院团,都曾演出过‘四梦’的其中几部,但尝试演出完整‘四梦’的还得数我们剧团。”陈英武说,此次巡演剧团带来了120人的豪华阵容,将在北上广深,以及昆明和贵阳等大城市带来完整的“四梦”,在其他地方将带来其中的一至二“梦”,为中山带来的是《紫钗记》。
《紫钗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第一梦,也是最短一梦,讲述的是李益与霍小玉的自由爱情和婚姻遭到以卢太尉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的阻挠,最终因黄衫豪客出手相救才得以团圆的故事。此次上海昆剧团整理改编的《紫钗记》的最大特点,是在完整保留汤显祖《紫钗记》原作的基础上,对昆剧艺术的舞台呈现进行现代包装。据文化艺术中心介绍,全剧的音乐由昆剧作曲家周雪华根据清代《纳书楹曲谱》改编,唱段韵味十足;舞美则特邀目前国内戏剧界最“大腕”的舞美设计之一黄楷夫担当,全剧的舞美和服饰极尽繁复华丽,灯光也极富变化。全剧以男主角李益的男性视角切入,一别以往其他剧种,回归了作者对人事的定位,烘托了李益对家国的责任心,对于纯美爱情的坚持与坚守,一往情深,有“男版杜丽娘”之感。
沈昳丽:提供霍小玉的“参照物”
为了演好霍小玉这个角色,沈昳丽参考了很多相关资料,她了解到广东粤剧也有一部《紫钗记》,呈现的是霍小玉刚烈抗争的一面,京剧也有霍小玉相关的演段,但也有所不同。
“‘四梦’中有关女性角色的只有《牡丹亭》和《紫钗记》,前者描述的是不切实际的浪漫感觉,后者描述的则是理智爱情的追求。”反观原著中的霍小玉,沈昳丽发现霍小玉其实是内里坚忍且有现世精神,而并非刚烈反抗的性格。“她坚守的是不可得的情感,这种不可得的美满,在汤显祖的理想主义下被黄衫客成全。”这都成为沈昳丽饰演霍小玉的“导向”。
沈昳丽认为,无论是粤剧版的霍小玉,抑或京剧版、原著精神版的霍小玉,在舞台上投入演出,除了考验演员的基本功外,还需要注重与观众的沟通。沈昳丽说,她演绎的并非霍小玉“本身”,而是协同观众一起“平等地”寻找霍小玉理应的“人生着陆点”。“演出戏剧只是为观众提供一个文学作品人物的参照物,观众可以从中寻找出生活中的契合点。”
黎安:昆剧并非“曲高和寡”
黎安在《紫钗记》中饰演李益一角,他还记得剧团在8年前曾排过一稿,期间剧本经历过9次修改,如今这个版本也进行过3次修改,是经过反复推敲、精益求精的昆剧。“其实剧情都差不多,但我们这版更加忠于原著,我们不会在剧中解释此剧的原意,但会以昆剧生旦戏载歌载舞的演出手段予以饰演,寻求400年前的面貌。”
黎安认为,昆剧并非“曲高和寡”的艺术形式,他认为昆剧理应放下“身段”,走近大家并引导大家看到昆剧的传统诗词美和表演高级性,这是剧团一直在探索和致力的事情。
黎安介绍说,有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不少90后已成为“昆五班”的“中流砥柱”,刚进剧团就获得很多表演机会,这是让他们这些“前辈”们所羡慕的。但与此同时,他认为坚守昆剧的人并不多,因此羡慕的同时也要坚定地珍惜属于昆剧的那份荣誉,剧团成员之间也要互相帮助。黎安说,为了帮助新一代昆剧演员,剧团开设了延续学校功能的“学馆”,常常开班,为新一代演员积累更多的剧目演出经验。
相关链接
昆剧与中山之“缘”
早在2014年11月份,巡演逾两百场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登陆中山,香港著名昆曲研究学者陈春苗更是应邀于文化艺术中心小剧场及中山学院展开一连两天的“艺术之门”讲座,为中山市民讲述昆曲的艺术特点。上海昆剧团
国家重点保护和扶持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成立于1978年,自建团以来,抢救、整理演出了《活捉》、《太白醉写》等近300出精品传统折子戏和《墙头马上》、《牡丹亭》、《长生殿》、《邯郸梦》、《烂柯山》、《紫钗记》、《南柯记》等整本大戏近60部。被国家文化部、中国剧协、中国戏曲学会多次授予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戏剧奖、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中国戏曲学会奖等国家级艺术奖励。
来源:中山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