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新艺术奖在京揭晓 参选作品关注青年成长(图)

13.07.2014  01:52

中国美术学院陈琳作品《她的星球》 尹力 摄

中国美术学院陈琳作品《Her》 尹力 摄

  中新网北京7月12日电 (记者 尹力 曾鼐)作为中国首个为发展重彩油画而设立的公益性公募基金,周昌新艺术基金于12日在京向20名优秀艺术人才颁发“昌新艺术奖学金”。同日,百余幅获得昌新艺术奖的历届优秀作品,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本次活动中,来自中国两岸四地的18所优秀美术高等院校推荐的54位硕、博士研究生,经过由不同艺术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组成的艺术评审委员会的综合考评,最终有20名学生荣获第四届“昌新艺术奖学金”。这20名“中国未来的绘画艺术大师”的年龄层从70后跨度至90后,其创作灵感不同,绘画风格更是迥异。

   中国美术学院陈琳:讲述孤独的成长故事

  “想讲述一个关于痛苦和孤独的成长故事”,陈琳指着自己的画告诉记者,这两幅名为《她的星球》和《Her》的作品,灵感都是来源于著名的法国儿童小说《小王子》。

  深蓝色的星球、跌坐在地上的白衣女孩……画面透着一丝忧伤和神秘。陈琳在解释自己的作品说,圆形的区域好像是可以依靠的世界,保护她免于伤害,给人安全感,“但在无法避免与外界的接触中,有各种可能性,有矛盾、烦恼,还有记忆”。

  这位自小开始画画,初中便开始专业美术学习的江苏女孩,在大学专业的抉择中也曾面临过矛盾和不安。当时陈琳在油画和设计两个专业中徘徊不定,不少人都以“好找工作”为由推荐后者,陈琳回忆说,“那时候觉得当设计师也很时尚很新鲜,所以有点想转行”。

  但教授了陈琳多年美术课程的恩师劝她一定要画下去,放弃太可惜。“就是这句话给了我信心,一直画下来了”,陈琳说。

  在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完成四年本科学习后,陈琳选择前往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进行深造,今年硕士毕业的她对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再也没有丝毫犹豫,“要一直画下去”。

   山东艺术学院杜晨:画出当下青年人的情怀

  受家庭耳濡目染,出生于1988年的杜晨自小就会翻开家里的画册,在假期涂涂抹抹,直到上中学才开始系统学习绘画。她表示,在最近的创作过程中,她受当代艺术影响很大,例如考尔德精巧的活动雕塑,德库宁抽象的女人肖像,霍克尼的庭院与泳池都给了她很多新的启发。她也随之开始注重有意味的形式,和画面中的符号语言。近期的创作中,杜晨十分偏执某一个元素,每幅画里背景都会出现银色的物体,有时候是石有时候是树,有时候是没有形状的光斑。

  杜晨说,她在创作时想讲一个简单动人的故事,用平铺直叙的主体人物配合抽象的背景,努力增添轻松与情趣,让画面更加有当下青年人的情怀。她告诉记者,有朋友曾说很喜欢她的“画中人”那种眼神,她希望他人在看到自己的画时能想到他们二十多岁时候的日子,“那种生活单纯又凌乱,对未来憧憬又惶恐的心情”。

  作为参展学生中为数不多的女生,杜晨也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到当代女性身上。她参展的两幅作品同属一个系列,想要表达当代女性处于青春期的一种状态,也是她现在的生活。

  杜晨表示,她是个灵感特别多的人,但是能画出来的并不太多。《羡慕我的时代》是这个女性肖像系列的第一张。杜晨回忆说,当时她特别想画一幅女肖像,可能是浪漫小说和电影看多了,“要美丽,要忧伤,要随风入梦的感觉”。她认为,青春就像一个美丽的女孩,骄傲,神秘,执拗又脆弱。后来发现有一名女生的气质很符合她对于青春的理解,有种很独特的神秘气质,女生也爽快地为她做了模特。

  在创作过程中,杜晨尝试了很多新的手法,不同于传统国画的工笔重彩,泼墨与勾染结合,对画面的气氛有新的探索尝试。在完成《羡慕我的时代》完成之后,她的老师和朋友们都觉得这个风格可以继续推敲,而后就有了青春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