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广州中小学特色学校超一半

10.12.2015  13:23
原标题:明年广州特色校过半

  夏园小学教学楼中的“礼敬梯”。

  玉器街边诵玉、大敬堂旁修德。近年来,广州市引导、鼓励并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色发展,中小学越办越有文化,越办越有特色。昨日,第十二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在广州举行。会上,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江东介绍了发展特色学校的“广州经验”。通过特色发展,形成学校品牌,许多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成为了市民身边的好学校。  

   夏园小学:从祠堂中寻找办学灵感

  黄埔区夏园小学创办于1933年,创办之初就设在著名的祠堂“大敬堂”。在学校发展的进程中,学校逐渐发现并重视“”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价值提炼,进而提升为学校文化,以“大敬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

  据该校校长孙文倩介绍,学校的环境建设处处体现了“”字。校内教学楼外立面、围墙都统一改造成岭南建筑的风格,配以艺术花盆、岭南风格长廊等作为点缀,透显出历史厚重感,学校大门改建成岭南风格。学校围墙旁建成大敬文化墙;学校图书馆命名为居敬堂,教师办公室命名为敬贤堂,教学楼上的三个楼梯分别冠名为“礼敬梯”、“庄敬梯”、“和敬梯”,敦促师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行走在教学楼内,随时能与优秀民族文化进行无声的对话。

  课程方面,夏园小学开发了校本课程《敬文化读本》和《校园粤韵飘》、《写字》校本教材。其中,《写字》课程以“居敬,养正 ”为宗旨,回归书法教育“书教”传统,要求学生具有仪式感、恭敬心,随事专一,即古人说的“作字敬”。经过数年的打造,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学特色彰显,学生整体素养得到了提升。

   耀华小学:玉器街边传诵玉文化

  耀华小学创办于1948年,地处西关中心位置,所处的源胜社区从明代开始就有玉石制作、交易的历史,是东南亚最大的玉石交易集散地。华林国际玉器广场、华林玉器街、源胜玉石工艺街等众多的玉器批发市场将学校合拥其中。学校约有四分之一的家长从事和玉石有关的工作,玉石与学校师生、家长的生活息息相关。

  走进耀华小学,花园里立着很多玉器雕塑,从6000年前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到2008年奥运嵌玉奖牌,校园就像是玉器模型馆。校长杨国华介绍,在办学过程中,学校深入挖掘玉的文化内涵,将“玉成器”的过程与“人成才”的培养联系起来,打造“玉品教育”。自编《以玉立品三字歌》,开发《识玉 品玉》校本教材。“以前很多学生会以为跟玉器打交道只是为了做生意,通过‘玉品教育’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真正懂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道理,培养‘自律自理、谦逊儒雅、感恩仁爱、友善宽厚、明辨瑕瑜’的如玉品格,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杨国华说。经过数年的特色教育,耀华小学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一跃成为荔湾名校。

   八成学校将成特色校

  江东介绍,到2017年12月,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民办学校均有50%以上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一校多特色项目”或“一校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到2022年,全市有80%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为特色学校。江东还透露,整个评选过程是有退出机制的,“比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招生或者办学的违规情况,将要考虑撤销‘特色学校’的称号”。然而,随着特色学校创建普及,人人皆为“特色校”之时,是否会淹没了“特色”?江东回应,广州市域内的学校特色发展不是定位在学校的项目和活动上,而是定位在学校的办学课程上,这属于学校办学水平和内涵建设的核心。“而每所学校的传统底蕴、学校文化、生源特点、地域文化等遗迹特色办学课程都具有‘独特性’,因此,各学校的特色只会越来越优、越来越凸显,而不会淹没。”江东还表示,建设特色学校不是终点,建设完成后学校还要进一步向高品质发展。为此,今年广州还组织了80名中小学校长到华中师范大学进行交流。(刘晓星 穗教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