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无限优势明显:创投专家羊城畅谈创新创业
广州大学城,正掀起一场创业创新的头脑风暴。8月24日,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区)暨第一届两岸四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复赛在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拉开帷幕。日前,记者专访了三位复赛特训营的演讲嘉宾:在创业投资领域颇有建树的许洪波、薛军,以及从台湾远道而来的詹益鉴。三人各抒己见,解读“大学生创业”的密码,并就新兴领域的创业前景进行剖析。
成功是意外,失败是常态
创新谷董事长许洪波的“得意之作”,便是由他投资的创业项目“超级课程表”。2012年,创新谷为这个90后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注入第一笔资金;而今其所获融资金额,已超人民币3000万元。
但并非所有大学生创业项目,都能成为“超级课程表”这样的超级明星。在许洪波看来,大学生创业要成功,关键在于抓住小众人群的高频需求——有了“痛点”,才有用户需求。“超级课程表一开始就是抓住了‘小需求’。”许洪波剖析自己的得意之作,“说到底还是荷尔蒙的问题。”
超级课程表加入了社交功能,这也让它摆脱了‘电子课程表’的单一形态,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其实这些问题都很小,但怎样把体验做到极致很重要。”在许洪波看来,找到切入点后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就是构建团队。创业团队的成员不仅要有共同的目标、梦想,还要实现技能互补。
而启迪投资董事总经理薛军的观点是,学生创业的优势无他,唯有两样:时间和青春。“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试错。”他建议学生工作几年,积累一些经验后再创业:“创业是最难的一件事,也是做成之后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要在最难的领域中成功,需要很多准备。”
身处台湾,之初创投合伙人詹益鉴则换了个角度,从对岸观察大陆的创业生态。“大陆的年轻人特别焦虑,因为成功的案例太多了。”尽管台湾的年轻人也头顶着就业压力,但关注“小生活”“小确幸”的他们,相较而言少了几分浮躁。“我自己的经验是:成功急不来,没有深度、厚度,无法创业。”
在风口上,谁都想飞
本次参赛的9个企业代表队,以及66支学生团队,分涉不同领域:移动互联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在诸多领域之中,何处将成为创业的下一个“风口浪尖”?
眼下最受关注的莫过于移动互联网。作为IT界的“老兵”,尽管BAT风头正劲,许洪波却对“小创业”并不悲观。“虽然‘超级入口’的机会越来越少,但可能会产生某些领域中的重要应用。”他自己就是教育、健康、连锁零售、旅游及汽车服务五个领域的关注者,同时也发起了名为“微景旅游”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
在2013年由咨询业巨头麦肯锡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都成为具有颠覆性力量的新技术。而在詹益鉴看来,除去这些全球性的热门,中国大陆亟需的可能是能源与环境方面的创新。“这两种是一个‘must’。”他说,“过去的发展带来了破坏,所以这两个领域的创业格外有价值。”
薛军自2002年开始进行创业投资。眼下的创投环境,相比十多年前已经好了很多:学校、政府都在为年轻的创业者们提供机会、保驾护航。但在他看来,这种引导有时却成为一种桎梏:“政府的影响很深,创业还不是完全市场化。”
詹益鉴则觉得,尽管政府的扶持成为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大陆创业者的国际化思维仍然不足。浮躁的风气仍在:互联网企业只看重流量,不在意亏损;但詹认为“做互联网”并不等同于“做生意”,大陆的创业者们,仍旧任重而道远。
创业在广州,机会无限
比起几年前北京创投圈的“热火朝天”,广州虽然低调,但也是一步一个脚印。2002年,归国的许洪波找准广州这片“价值洼地”,创新谷由此而生。那时的广州,空有创业者、开发者与广阔的市场,但在创业投资领域却应者寥寥。
而今,创新谷立足广深两地,寻找年轻的创业者们进行投资。广州长于连锁经营,深圳长于智能硬件;在许洪波看来,这些都将成为两地创业的强大推动力。“广州的连锁经营做得好,要把移动互联的空中部队做起来。北京没有做智能硬件的环境,但深圳是中国的智能硬件之都。”由此,他判断:O2O与智能硬件,将成为珠三角创业的下一个增长点。
“广东在我眼里,是制造和贸易并重的国际平台。”在詹益鉴看来,在珠三角创业,仍需抓住自己的地缘优势,“北京是互联网技术的重点城市,而上海则代表商业。广州的优点在于,她很多元。有商业,又不那么商业。”作为历史与时代感兼备的千年商埠,广州仍需将自己的文教气息,融入到商业领域。
依托坐落于大学城的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器化,本次大赛还将为参赛队伍提供后续的政策支持。据悉,获奖团队或企业将优先获得税收、房租、知识产权指导等方面政策优惠,同时享受大学城创新孵化全流程服务。创业在广州,还有着无限可能。
(编辑 蔡明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