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田间地头尽是“60后”
60多岁的谢伯挑起重达百斤的水灌溉,在这里是很普通的事。
70多岁的谢伯从孩提时就开始赶牛耕作。
70多岁的谢姨一人耕种一亩多地。
八旬老人在春耕中辛勤劳作并不罕见。
耕种了一辈子的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天都必须到地里呵护劳动成果。
每天到地里忙碌的都是上了岁数的人,很难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季是农民一年中开始播种的季节,广大农村地区的田间地头热火朝天的春耕场面,一直以来都是一幅幅富于感染力的画面。近日,在绵绵春雨中,记者来到田间地头采访时发现,在阡陌之间辛劳耕作的农民,绝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老农,年轻人到哪里去了呢?
沿着金鸿公路,一片片农田延绵不断,在许多乡村的田间地,只有一些两鬓斑白的老人在耕种,他们有的挥动锄头犁田,有的弯腰插秧,有的背负沉重的药箱正在喷洒农药……记者走进几处田地,都很少看见年轻人的身影。
一位正在插秧的老人正在路边休息,得知记者的疑问后,老人家道出了答案。如今,由于耕地种田挣不了多少钱,多数年轻人不愿从事农活,所以在地里劳作的村民们几乎都是“60后”(60岁以上)的“爷爷级”农民,在田间,年龄50多岁的要称“小伙子”,80岁的不能算是最老。老人们来地里耕作,主要还是放不下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稻田,放不下对土地的感情。村子里的许多年轻人都到玩具厂、毛织厂当工人或者管理人员,平时都很忙,即便是春耕最忙碌的时节,也帮不了家里。以前,每逢农忙时节,都是年轻力壮的后生仔在地里忙碌着,老人们负责准备饭菜等后勤工作,可如今,已经很难把年轻人留在田地里。“以后我们动不了了,靠谁种田?”老人家发出一声叹息。
记者从潮阳区的纯农地区金灶镇也了解到,目前的水稻种植、水果种植的从业者多数是老年人,一方面,农业种植的收入相对较少,年轻一代的农家子弟纷纷洗脚上田,到工厂打工或者从事服务行业、经商;另一方面,人均耕地面积太少,比如金灶镇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两分多,传统的种植业确实带不来什么效益,自然留不住年轻人,而只有大面积规模化的机械作业,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带动效益。
“潮汕老农”,曾经是一个充满乡土情怀和农耕荣光的词语,潮汕地区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一直广受传诵。然而,随着“老农”们逐渐老去,年轻人蜂拥洗脚上田,谁来延续传承“潮汕老农”的耕作技术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