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兵器之怒

20.07.2014  17:39
摘要:●电影考古记之二十一

        ●电影考古记之二十一

        胡文辉  学者,广州

        针对将中国近代化的失败归因于保守主义的论调,我曾质疑说:“……试看以日本幕末时代为背景的影片《最后的武士》、《黄昏的清兵卫》及《鬼爪》,东洋武士一开始甚至拒绝使用西方新式枪炮,而宁以白刃与子弹对垒,这最可见日人的保守性;相比之下,中国人似从未有过这种对冷兵器的怀旧心理,很轻松地就转向‘师夷长技以制夷’了。”(《回到李提摩太的时代》)日本人的保守一点也不亚于中国人,若说中国因保守而失败,那日本的成功又怎么说?

        其中好莱坞的《最后的武士》尤为典型:美国内战英雄纳森被明治政府请去日本训练新式军队,后为反政府的武士集团俘获,逐渐受到武士道精神的感染,最后更加入反抗者的行列,上马挥刀,以传统的格斗方式向政府军的枪炮发起悲壮的自杀式冲锋……总的来说,故事应是虚构的,但多少有点西南战争(以西乡隆盛为领袖的反叛)的影子,至于旧武士阶级的冷兵器情结,虽嫌夸张,也是有现实依据的。

        话说,日本早在其战国时代就已引入了西洋火绳枪,并加以改进,质量甚为优良,织田信长正是藉此在长筱合战中一将功成的;但德川幕府雄霸天下之后,出于“维稳”目的,禁止使用枪械,二百多年间,遂形成以武士刀为尚的风气,至幕末乱世,风气更趋于极盛。福泽谕吉因此将幕末视为“剑术全盛时期”(《福泽谕吉自传》,页137-  138)。正是出于这种深厚的冷兵器传统,即便在政府军倚仗新式洋枪的优势击溃幕府军之后,军人对武士刀仍有着回光返照式的崇拜,此即《最后的武士》的史影。

        后来我又发现,这种拒绝新式兵器的心理,也非仅日本人才有。最著名的个案,应是起源于阿拉伯奴隶群体的马穆鲁克(M  am  luk)。马穆鲁克集团精于骑射,十三世纪时屡次击退天下无敌的蒙古军,到了十六世纪初,马穆鲁克苏丹国因长期的军事优势已趋于保守,“他们守着昔日那些‘法定的’(law  ful)、‘体面的’(honourable)武器,瞧不起火器,并且蔑视那些使用火器的人,认为他们不够格、不配谈武。”(伯纳德·路易斯《激荡在辉煌的历史中:中东》,页146)结果,被装配了大量火绳枪的奥斯曼土耳其人迅速击溃———正如半个世纪之后的长筱合战,面对织田信长的火绳枪战术,武田胜赖的精锐骑兵也一败涂地。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