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李阶智:把脉地铁建设的“老兵”

16.10.2014  14:19
      九年里,他已经不记得自己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是在工地奔波了,九年里,他参与建设的一条条新线陆续建成开通……李阶智,自诩“老兵”的他,天天奔走在广州地铁的建设工地上,凭借着精湛的技术,攻克了广州地铁建设上的一个个难题。

      ■ 勤勉是不变的风格

      “地铁建设工地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李阶智说。从2005年开始投身广州地铁建设事业以来,李阶智先后干过项目经理、项目部经理、部门经理,3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和所有的广州地铁建设者一样,几乎每天都泡在施工一线、紧盯着现场,为工程建设支招解惑。

      工期紧、难度大、协调问题多,这是所有地铁新线在建设阶段都会经历的情况。早在二八号线建设时,位于闹市区的昌岗站地下管线密集、地面交通繁忙,再加上地下施工存在一定的坡度,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重大事故,进场之后的施工人员认为技术存在难度而迟迟不敢动工。作为分管土建建设的负责人李阶智了解情况后,白天和同事们反复推敲施工工艺,下班后加班加点跑到工地蹲点查看现场情况,回到家后还自己在图纸上不断再审核和再优化方案,就这样连续熬了半个月通宵后,作为技术专家的他拿出了一个最为安全稳妥的施工方案,把起初认为在现有条件下难以进行安全施工的施工人员辩得无话可说,有力地推进了工程进度。

      由于是换乘站,昌岗站部分施工要在原来运营的二号线线上进行,施工时既要保持对土层的稳定性,又要确保原二号线列车的正常运行安全。虽然施工方案没问题,但李阶智还是放心不下,那段时间他把办公室搬到了工地,每天按时到工地上班,经常从地面看完地底的实时监控,又钻到基坑地底看完隧道现状,然后又爬到地面与设计人员、监理、工地技术人员一起在现场讨论施工方案,并且根据最新的方案实地观察研究。在他的“紧盯”下,车站最后如期安全建成。

      ■ 接地气才能把好脉

      在基层摸爬滚打数年,凭借着对地铁建设技术的熟练掌握,让李阶智在面对形形色色的技术难题时都能找到最优解决方案。如六号线建设时遇到海珠广场站顶管机刀盘彻底毁坏、文化公园顶管端头屡次加固不理想、一德路斜扶梯通道施工渗漏水、坦尾站过广三铁路基坑围护结构出现塌陷等紧急情况,他总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先实地了解了具体情况,再组织参建各方及技术专家反复论证方案,有针对性地制定施工方案。每一处险情、每一个难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汗水。通过李阶智和所有广州地铁建设者的努力,六号线首期最终排除万难,终结硕果。

      “我们搞工程的,只有多下工地、多到一线、多接地气,才能为地铁建设把好脉。”李阶智常跟年轻同事这样说。

      即使现在走上了领导岗位,但他仍然会天天抽时间跑到工地去查看工地施工情况。在业余时间,他参与了《二八号线施工技术研究》的编写,并开发了《城市地铁矿山法施工技术》《矩形顶管施工技术》等课程,为新线建设提供了经验参考。

      如今,广州地铁新一轮大规模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李阶智这个“老兵”正凭借自己对地铁建设的满腔热情,凭借着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将和所有的广州地铁建设“老兵”、“新兵”们一道,为地铁建设做出更大、更卓越的贡献。

      原文链接: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4-10/14/content_557017.htm?div=-1

    

院士专家智汇“花城院士讲坛” 共话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建设
  8月5日,第三十六期“花城院士讲坛”在广州成功举行,本期讲坛由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作为指导单位,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003013.广州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