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明办、省卫计委和羊城晚报联合发起“寻找感人医患故事”系列活动

17.05.2014  05:04

羊城晚报记者 陈映平 夏杨

  从今天开始,广东省文明办、广东省卫计委与羊城晚报一起,在全省范围内发起“寻找感人医患故事”系列活动。

  4月16日,南京市第二医院又发生了一起伤医事件:手术医生因术中病情需要,到等候区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家属一拳打断了医生的鼻梁。这是今年的第几起伤医事件,尚无确切统计。

  社会又一次陷入思考——到底谁可以弥合医患关系之殇?

  据中国医师协会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影响较大的伤医暴力案件就有16起。远的有震惊全国的浙江温岭杀医案,近的有广医二院ICU主任被打伤;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堂内被设灵堂烧纸钱,伊丽莎白妇产医院被打砸毁坏……去年全国发生医患纠纷7万多起,其中广东就有2.1万起。

  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院士曾发出喟叹:这样下去“谁还愿意学医”!去年年底,中山大学一项研究表明,87.74%的医务人员遭遇过医患纠纷,超八成医务人员不愿自己的子女继续学医。一位医生感慨,现在我们为人看病,如此下去,等我们老时,谁给我们看病?

  如何破解今日之困局?羊城晚报一直在反思——重建医患信任,我们可以做什么?

  “在医患相处中,应该有一种平常的心态。如果把看病当作消费与商品交易,既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也使医患关系更恶化!”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说,医患间的真诚和理解,才是消融不信任坚冰的武器。

  现代社会,医患之间能够建立起真诚和理解吗?

  今年2月26日,羊城晚报报道了一个发生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故事——《50年前医生为他留左肾50年后深情轻吻恩人手》。一则延续半个世纪的真情故事,温暖了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心。

  我们尝试寻找更多这样的故事——在推进医改、化解矛盾的同时,讲述真情故事,弘扬医患“正能量”!

  我们坚信,这样的故事,从没有消失。我们希望,这样的故事,会有更多。

      网页链接: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4-04/21/content_426348.htm?div=-1


  
老火汤成就13年医患佳话

 

      14年前,刘建伟主任亲自主刀为霞姨做手术,病愈后,为了感恩,霞姨每周都风雨无阻地煲好热汤送到医院。这一送,就是整整13年!
  
      三年前,一部描写医患关系的电视连续剧《心术》在国内各电视台热播,剧中有个十三姨的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医术高明的医生将她的命救回来后,每周她必定到医院看望医护人员,有时她会拎点汤,有时会拎上自己包的饺子,有时则是精心制作的点心……
  
      广州海珠区同福中路的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也有着类似的故事,也有一位“十三姨”,每周三下午两点半,她会准时出现在肝胆外科刘建伟主任的办公室里,同样的,她也会带来一煲汤。
  
      “刘主任救过我的命,对我就像对母亲一样关心体贴!
  
      她的名字叫“霞姨”,今年78岁。
  
      霞姨是刘建伟的病人。14年前,霞姨因胆管肿瘤找刘主任看病,后来刘主任主刀为她做了手术。病好后,霞姨不时回院复诊,为了感恩,每周都会风雨无阻地煲好热汤送到医院给刘主任喝。这一送,就是整整13年。
  
      14年前,因手术而结缘
  
      两人结缘,始于14年前霞姨的一场重病。
  
      近日,记者采访霞姨,眼前的霞姨面色红润、身体健康、中气十足,根本不像是动过两次手术、年近八旬的老人。
  
      霞姨告诉羊城晚报记者,1986年退休后,先后在这家医院做过两次手术:2000年做了胆管肿瘤切除术;2010年做了肝内胆管取石、胆肠吻合口重建术。
  
      2000年那年,霞姨64岁,一向身体健康的她查出胆管肿瘤,病情严重,只有通过手术才能治好。霞姨从没做过手术,对手术很恐惧,不论家人如何劝说,她就是不肯做。眼看病情越拖越重,再不治疗生命堪忧。一向和蔼可亲的刘建伟主任忍不住对她“发脾气”:“手术切除肿瘤后能活得好好的,为什么不做呢?!”霞姨只好同意做了手术。
  
      术后,为了鼓励霞姨战胜病痛,刘主任第二天就来到病床前,亲自帮霞姨换药。“你想想,他当主任那么忙,还亲自帮我换药,鼓励我,我能不感激吗?遇上这么好的医生,是不是我修来的福气啊!”回想当年往事,霞姨面露感激之情。
  
      霞姨的手术做了四五个小时,考虑到病人年龄已不小,手术做得太大、时间太长,病人可能承受不了,手术在切除胆管肿瘤后,没有做半肝切除。术后五六年,霞姨由于胆管吻合口狭窄导致肝内胆管结石,每隔三个月左右,就会因胆道感染引发高烧,十分痛苦。为了能得到及时处理,刘主任主动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了霞姨,吩咐说,感到难受时就打电话给他,没关系的。“有一次疼痛发作,我打电话给刘主任,他叫我赶快打车到医院,自己从家里赶来,衣服都没来得及换。我记得他当时穿着大短裤、背心和拖鞋。”霞姨说,当时急诊室里病人多医生少,刘主任亲自为她开好药、打上针,等她没那么难受了才回家。
  
      2010年,霞姨发作的频率越来越密,刘主任建议她再次手术将病灶彻底清除。这一次,霞姨爽快答应了。
  
      那一年,霞姨已是74岁高龄。年纪大了手术风险自然也高,手术前,她吩咐儿女们说,做手术就会有风险,万一手术失败了,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能追究医生的责任,因为医生都是为病人好!
  
      所幸,这一次手术后,霞姨的病再也没有发作过,一直健健康康地生活着。
  
      “现在时不时听说病人因为医生没治好病,或者治得不够理想,要怪罪医生,我很不理解。医生是为你治病的,病有可能治好,也有可能治不好,为什么要跟医生过不去?!
  
      出院后,每周送汤似家人
  
      住院期间,接触多了,霞姨和刘主任慢慢熟悉起来。细心的霞姨打听到刘主任是湖北人,父母都在湖北。太太是一名儿科医生,工作也忙,每天都是太太下班后买菜做饭。“我问他家里有没有请工人,他说没有;又问他有没有天天煲汤喝,他说没时间,只是周末时煮一大锅汤放在冰箱里,每天取两碗放到微波炉加热后喝。
  
      霞姨心想,这样过日子怎么行,医生上班这么累,一口新鲜的靓汤都喝不上!
  
      霞姨住在工业大道北,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煲汤是她的拿手好戏。从她家到医院要坐三个站,出院后身体渐渐好转后,她就开始给“救命恩人”送汤,风雨无阻。刚开始她是周三和周六这两天送,一周送两次。开始李主任不让送,说老人家坐车来来回回实在太辛苦。但霞姐很固执,你同意也送,不同意也送。拗不过老人家,刘主任只能让步,同意一周只送一次,另外要拿钱给霞姐,算是买汤料的费用。
  
      霞姨对煲汤很有心得:春天去湿,煲扁豆、玉米去湿汤;夏天消暑清热,煲海带、绿豆、苦瓜汤;秋天润肺,煲猪脷、雪梨、银耳汤;冬天进补,煲石斛、兔肉、羊肉、虫草汤。看到刘主任皮肤不好时,就煲生地海草、猪骨汤。这样你来我往,大家慢慢就变得像一家人一样!哪天刘主任做手术或外出开会,护士长就会让霞姨把装汤的保温瓶放到冰箱里。
  
      2004年,刘主任的妻子因病住进了中山二院,刘主任工作太忙无暇照顾妻子,年过七旬的霞姨知道后,就天天早上从家里赶到中山二院,给她送来可口的早餐,然后再去菜市场采购,回家煲好汤,下午再送到医院。十多天来天天如此,一直到刘太太病好出院。
  
      2007年,霞姨的老伴因肺癌去世。现在大多时候,霞姨基本是自己住。刘主任怕她一个人太寂寞,周末或逢年过节,就会邀请霞姨到家里做客,还会亲自下厨炒上两个拿手菜。
  
      霞姨说,刘主任每次回湖北探亲,都会带回一些特产送给她。刘妈妈从湖北来广州探亲,见到霞姨也像见到亲人一样。刘主任也告诉记者,每次知道他要回湖北,霞姨早早地就准备好广东腊肠、各种小吃特产,让他带回去给母亲品尝。
  
      春节前,刘太太退休了。刘主任对霞姨说,太太有时间煲老火汤了,你就不用送了,有空就来家里吃饭聊天。但霞姨不放心,仍然时不时地买好烫料送上门。
  
      十多年下来,科室里的医生、护士大多都认识霞姨了,少数新来的医生护士,见她在主任科室出入,还以为她真是刘主任的亲戚呢。“呵呵,我们早就是一家人了!”他俩说着,相视而笑。

      原文链接: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4-04/21/content_425957.htm?div=-1

 


护士深情回忆夏老晚年工作点点滴滴

 

      “可爱的老教授,一路走好。”当夏明凯教授去世的消息传来,清远市人民医院的护士微信群里,这样一句话引来一片唏嘘。

      夏明凯常常穿衬衫打领带,对谁都笑容满面,彬彬有礼,年轻人也敢跟他随便开玩笑。在不少护士眼里,夏老可亲可敬,工作中是精诚合作的同事,生活中是忘年之交。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两位与夏老合作多年的护士,请她们讲讲“医痴”的故事。

      十多年坚持提前开诊

      “在医院,一般都是护士等医生,少有医生等护士,夏教授是例外。”与夏明凯共事超过10年的老护士长唐月嫦感触很深。

      唐月嫦记得,2000年前后她刚来医院内三区上班,每天清晨都发现大内科主任夏明凯竟然来得比值班护士还早,他7∶15左右就跟病人们站在区外排队,等着开门。在他的带动下,护士们上班越来越早。

      每天早上7时出门上班,7时30分准时开诊。夏明凯这个风雨不改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他患癌之后。

      过去4年多里,心内科门诊护士长徐海燕见证了夏老晚年工作的点点滴滴。

      徐海燕记得,2009年底,夏明凯刚出院没几天,就恢复了周一到周六上午出诊。每天早上,仍然比医院规定时间提前半小时开诊,可中午下班却比其他人还要晚上一两个小时。“他总是让护士先去吃饭,自己则坚持看完病人。

      跑着护送每位危重病人

      徐海燕告诉记者,夏老上班早下班晚,不仅是因为病人太多,还因为他对每个病人都十分仔细。

      “不要紧张,慢慢说。”“我说的你听懂了吗?”与夏老合作4年多,这是徐海燕听夏明凯对病人说得最多的两句话。他总是千叮万嘱,看一个病人往往要花十几分钟。

      徐海燕回忆,有个外地来的病人求医多年无果,在夏老出诊时因心情焦躁竟抓住他的衣领大声呵责,护士们赶紧上前拉开,指责病人无礼。夏明凯却劝慰护士:“病人的痛苦我们要理解,医生除了要治疗他们身体上的病痛,还要尽量减轻他们心里的痛苦。”后来,这位一时冲动的病人十分愧疚,登门向夏老致歉。

      由于医院实施“首诊负责制”,门诊医生在遇到情况危急需手术的病人时,必须亲自将病人从门诊部送到手术室办理交接。夏教授在门诊坐诊时,也常有这样的经历。

      从门诊部到手术室的绿色通道有数百米,考虑到夏明凯年纪大行动不便,徐海燕曾特意委托一位年轻医生,请他替夏明凯跟踪护送。可夏老不同意,坚持“自己的病人,自己负责到底”。

      于是,每回遇到危重病人需要紧急护送,夏明凯就一边让护士推着担架车快跑,一边气喘吁吁地跟在后面拼命追。“夏老的心脏本来就不大好,这么跑一趟,常常要坐好一会才缓过劲来。”徐海燕说。

      护士长在他鼓励下评上副高职称

      “他喜欢别人叫他‘夏教授’而不是‘夏主任’。”徐海燕说,夏老觉得“教授”的称呼是对他医术水平的肯定。

      夏老对自己要求高,更希望后辈能有所成就。在夏明凯的办公室里,有很多他视若珍宝的小卡片,上面抄满了各种医学知识。“他不仅自己学,还鼓励我们学。”医院不少医护人员都收到过夏明凯赠送的卡片,唐月嫦至今还珍藏着夏明凯给她的上万张写满中英文单词的卡片。

      唐月嫦说,当年她28岁就当上了护士长,但学历只是中专,起初很多人并不看好她。可夏明凯特意找这位后辈聊天,鼓励她自学英语、继续进修。“我这老头子都能学,你们年轻人更要多学,干我们这行就是学无止境。

      夏老的这番话成了唐月嫦激励自己的座右铭,她读大专、升本科,后来评上副高职称。唐月嫦不负厚望,也成了夏老激励后辈的范例。

      “夏教授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后辈学医有成。”唐月嫦说,她曾听到夏明凯以前的学生从国外打来长途电话,向夏老报喜。“那是夏教授在衡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带过的全英文护士提高班学生,这批学生后来大多出国工作,每次接到电话,夏老都特别高兴。

      原文链接: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4-04/22/content_72961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