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宗乘之庙:唐卡艺术赏析

30.01.2015  17:29

唐卡,作为一种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它是藏传佛教寺庙殿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绘画的手段渲染佛教教理、图解佛经故事,这种类似连环画的绘画形式,实际是佛教教义形象化的一个过程,通过图解的叙事,使佛教内容更加通俗化,直观性较强。从寺庙的宗教环境来看,唐卡的陈设烘托了寺庙殿堂的宗教气氛,作为平面艺术,它与佛殿内的佛像、供桌、供器以及其他陈设品形成相互衬托,丰富了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佛教绘画领域中,留下了众多的不朽之作,成为我国绘画艺术的一大分支,也是藏传佛教艺术的一朵奇葩。

普陀宗乘之庙》 摄影 张晏华

普陀宗乘之庙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三月至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八月,建筑形式是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而建。普院宗乘之庙规模宏大,庙内供奉佛画高达三百二十七轴(统计乾隆五十四年《普陀宗乘之庙佛像、供器等项陈设清档》),清档上记载的这些佛画基本上都是唐卡。

唐卡《威罗瓦》 张晏华 绘制

唐卡,又称唐喀、唐嘎,为藏语的音译,即藏传佛教的卷轴画,起源于印度说书人讲故事时悬挂的挂画。在中国藏族地区是一种画(或刺绣、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在布上、绢上或是纸上的佛画。根据制作唐卡所用的材料又可以将唐卡分为两大类,一类用丝绢制成的唐卡叫做“国唐”,另一种用颜料绘制的唐卡叫“止唐”,这些形式的卷轴画都统称为唐卡。唐卡的题材丰富,内容包括藏族宗教、历史、文化、政治、医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成为藏族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