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重人文求闲暇

08.10.2015  15:47
职业教育在技术教育主导下,又受功利主义影响,演变为狭隘的生计教育、技能训练,而丢掉了教育对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人性的培养。在智能化时代,技能训练、技术教育将与职业教育渐行渐远,人文教育、自由教育、闲暇教育将会变成职业教育的“新常态”。

李华 绘

  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职业教育。智能化时代,劳动效率提高,闲暇时间大量出现,对操作工人的技能要求降低。因此,智能化时代的职业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还需要教人合理利用时间。职业教育的内容也要从重视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转向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保护工人的劳动能力,促进自由发展。

  我们通常把职业教育定义为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以培养技术操作工人为目的,是一种技术取向的职业教育观,是工业时代技术生产的产物。随着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我们迈入智能化生产时代。智能化时代的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职业教育有着不同的需求

  在手工劳动时代初期,并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职业教育,劳动本身就是教育。手工劳动后期,随着劳动技能的日益复杂,才出现了学徒制,这可视为职业教育的雏形。

  到了机器生产时代初期,生产技艺从工人身上转到机器上,对劳动者技艺的要求非但没有增加,反而降低了,出现了对手工劳动时期学徒制的废除。比如英国1814年废除了《工匠学徒法》,德国1869年通过的《北德意志联邦工商条例》,废除了行会学徒制的“强制入会制”。这一时期,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由机器所代替,机器主宰劳动者,劳动者成为机器的一个“零件”,按照机器的节奏运行,由此给劳动者带来了问题——单调而机械的作业不仅使劳动者精神高度紧张,而且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也没有得到运用,这对劳动者的身心无疑是一种摧残。机器生产时代的劳动者还比不上手工时代发展全面,因此,保护人的劳动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机器生产时代职业教育的任务。这种教育重点不在于职业技能训练,而在于对抗机器生产对人劳动能力的摧残,保护人的劳动能力,马克思将其称为对抗机器劳动的“最必要的抗毒素”。这种教育其实已经不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而是以提高人的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普通教育。

  进入大工业生产时代,机器生产的性质发生了改变,生产工人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生产环节,从事机械的、局部的动作,而是要适应岗位的流动、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替。加之机器本身的复杂性增大,劳动的技术程度增加,操纵机器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于是大工业生产时代,不仅需要普通教育提升劳动者的文化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而且需要职业教育使他们掌握机器生产的技能。

  到了21世纪,随着越来越多具备计算、感知和交互功能的新产品陆续出现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机器、设备、终端显示了智慧生物的某些特征,并向智能机器迈进。如果说手工时代需要的是劳动者的体力技能,大工业时代需要的是劳动者的智力技能,那么到了智能化时代,自动化生产对二者的需要都大大降低。机器作为一个封闭完整的系统,生产自动完成,工人只需点击某个按钮,启动这套自动装置,便进入了自动化生产环节。工人与生产本身脱离,变成机器的看管者。机器运行中的问题,也多由技术人员解决,而非操作工人所能解决。因此我们的职业教育,需要逐渐走出工业化时代的模式,定位于智能化时代人才的培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