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受助企业倒闭 300万资助金被疑“暗箱操作”

04.09.2014  18:40

  网友怀疑科技局“暗箱操作”,科技局回应称两笔问题资金已追回一笔

  9月2日相关报道。

  东莞市审计局抽查发现20亿元“科技东莞”专项资金存在“五宗罪”。9月3日,作为该资金主管部门之一的东莞市科技局向羊城晚报独家回应称,每年使用这笔钱的部门超过15个,市民、网友不能把“板子”都打到科技局身上。

  科技局表示,抽查中有两笔问题资金由其负责,一笔是“有2家企业建设资金投入不符合资助条件,仍获科技发展专项资助共150万元”,目前已追回并上缴财政账户;另一笔是“有2家企业在获得300万元工程和技术中心财政资助一年后,相继关停该工程和技术中心并出售设备资产”,这笔资助金难以追回。

   涉及部门超15个

  此前,常有企业反映“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申领困难,而此次审计部门却发现大笔资金发放有问题,因而有网友愤而发帖称,“科技部门对专项资金管理不善,这中间肯定存在‘暗箱操作’!”对于这个说法,东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科技东莞”是一个大概念,每年20亿元的专项资金并不全由科技部门使用,能够申请这笔钱的还包括发改、经信等多个部门,其他部门究竟如何立项拨款,市科技局并不清楚。2013年切块分到科技部门的资金为2.8亿元,而符合申请条件下拨出去的则不到1亿元。

  到底有多少部门能使用这笔专项资金呢?对于羊城晚报记者的这个问题,该负责人细数了一轮也无法给出确切答案,“涉及部门太多了,包括科技、发改、经信、商务、质监、金融、台办等不下15个部门。其实,这次审计所披露的很多问题都不关科技部门的事,但市民、网友并不清楚,都在指责我们。

   两企业退还150万

  在市审计局今年所发现的“五宗罪”中,排在首位的是“资金申领审核不严”,涉及市科技局的为“有2家企业的建设资金投入不符合资助条件,仍获科技发展专项资助共150万元”。对此,该负责人解释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定,是因为两个部门对投入资金的概念界定有所不同,“作为生产型企业,除了在专门的研发中心有设备外,在生产线上也会有研发设备,这些都是经过专家评审后予以认定的。但是从审计条款来说,生产线上的研发设备就不能纳入专项资金里面。我们也就此跟审计部门解释过,这是一个界定问题。在8月15日之前,拨出去的150万元资金已经全部追了回来,并上缴了财政账户。

   300万难再追回

  东莞市科技局所涉及的另外两个问题都属于资金绩效不高,分别为“有重大科技专项延期一年”和“有2家企业在获得300万元工程和技术中心财政资助一年后,相继关停该工程和技术中心并出售设备资产,影响财政资金资助效果”。该局有关负责人称,延期是因为项目当时正处于新旧政策的衔接期,因此才出现了耽搁。

  而对于后一个问题,该负责人则表示很无奈,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那300万元分别是2009年和2011年下拨的,当时这两个企业所有认定条件都符合。有一家之前做传统电脑电源的企业现在已经成立了新的公司,转型做光电产品和LED;另一家企业则停了产。企业转型和停产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市场环境问题、企业经营问题等,不能一概而论就认为政府资助的效果不大,资金绩效不高。至于资助的那300万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上并没有说,企业关门了或是不干了就要把以前资助的钱都给追回来。

  在该负责人看来这种情况以后难免还会发生,“在审核认定之前,谁都无法判断那个企业以后会不会倒闭,谁也不敢保证政府所支持的企业就十年不变化。我们能做的事就是尽可能资助一些符合国家政策发展的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