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说民俗:杨柳堆烟春且住 古风可记否?
暮春三月放风筝
立夏称重
谷雨食香椿
》》 古时上巳节:以祈子为主题 举行“祓除畔浴”活动
暮春三月,是个充满美学意味的时节。至此,春姑娘的脚步已经疲乏,从杏花春雨到落英缤纷,从“三月和风满上林”到“江南三月春光老”,似乎只是月初到月末的距离。韶光如此易逝,因而三月常常引文人伤怀,咀嚼绽放与寂灭。
民俗里的三月则和乐得多。天气逐渐暖起来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岂不悠哉?孩子们的目光随着风筝扶摇而上,妇女们微笑着看一眼,低头继续挖荠菜,一派春和景明。当雨生百谷,便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吃香椿、品谷雨茶、沐浴桃花水,不亦乐乎。三月底,要立夏了,“称人”的古风,你可还记得?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大中学校还有放三天春假的规制,现在已不多见。
好在放风筝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至今是很多人美好的童年记忆,“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则成为见字即响的心底旋律。风筝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有说是战争中传递情报的工具,有说最初便是一种村居游戏,不论如何,都见证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到今天,风筝甚至被列入“非遗”项目,许多已经成为精美、巧妙的工艺品,登堂入室。然而最令我难忘的,依然是小时候,在父辈指导下,用竹篾、旧报纸亲手糊的“双尾方片”。
三月三,不少地方还有吃春饼、吃荠菜的食俗。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简直让荠菜美名远扬。荠菜又称地菜、地米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是春天里的美味。荠菜自古代起就有很多粉丝,《诗经》里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此外,由于荠菜的谐音是“聚财”,因而更赢得了老百姓的心。按照民俗,三月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保佑,将新鲜荠菜洗干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让全家享用。这样一来,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
至今还记得,在绿油油的田野里,挎着小竹筐,和小姐妹比赛似的挑荠菜,回到家一股脑地倒给母亲,那份稚气的骄傲常让人忍俊不禁。母亲只能笑着从一大把乱七八糟的野草里挑出个别荠菜,还不能批评,批评了下次就不再“出工”。那画面,因为温情而格外动人。
而在广西壮乡等地,三月三则要办歌墟。那一天,到处都是歌的海洋。侗族则在这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12下一页 12下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