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年暴雨预警将提前2到3小时
7月20日,东莞市气象局发布了《东莞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降低50%,即气象灾害对GDP影响率≤0.8%、人员伤亡率减少50%,到2017年,实现系统性暴雨预警时间提前2到3小时以上,其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30分钟以上发出,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现状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不完善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东莞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规划显示,50年来东莞年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为0.23℃/10年。气候变化造成东莞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灾害损失加大。
《规划》称,当前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仍存在薄弱环节,现有的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还不够完善,缺乏大气垂直监测,对于突发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的发展趋势变化监测能力弱、预警时效短,预报精准率仍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灾害性天气的精准化预报预警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气象衍生灾害预报预测能力不足。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发布渠道和手段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与此同时,东莞尚未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缺乏精细化、完善的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对城乡规划和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尚未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撑仍然不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与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相衔接的部门实施细则,联动机制不完善。
目标
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规划目标提出,到2020年,建设一批对国计民生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全市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大部分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气象灾害重灾区得到有效治理。健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全面开展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风险评估和城乡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显著降低,全市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降低50%,即气象灾害对GDP影响率≤0.8%、人员伤亡率减少50%。
到2017年,形成一套现代气象体系,使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更加主动有序、公共服务更加均等便利、预报预警更加精准快速。建成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继续提高中小尺度灾害天气监测预警预报水平,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实现系统性暴雨预警时间提前2到3小时以上,其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30分钟以上发出,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形成“灾害监测预警、灾害信息发布、防灾科普宣传”一体的网络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相关
未来一周东莞降水趋于频繁
7月20日白天起受季风槽影响,东莞阵雨趋于明显,局部镇街出现了短时强降水,截至20日16时40分,西北部镇街普遍录得中雨或大雨,中堂、高埗镇分别录得70.4毫米、67.7毫米的暴雨。
东莞市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东莞降水趋于频繁,其中:20日夜间—21日白天,受季风槽北抬影响,阴天间多云,有大雨到暴雨;22—23日多云间阴,有中雨,局部大雨;24—25日受西风槽及季风槽共同影响,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降水过程,强降水时段通常伴有强雷暴或短时雷雨大风。
三个气象灾害防御分区
第一防御区为灾害重点防御区,主要为沿海片南部、埔田片和城区片北部,该防御区发生气象灾害的风险度较高,同时集中了大部分需重点防范的台风、暴雨洪涝的灾害隐患点,主要防御台风、暴雨洪涝和高温等灾害。
第二防御区为灾害次重点防御保护区,主要为丘陵片西部、山区片南部和城区片南部,该区高温热害和低温寒害较重,雷雨大风灾害和暴雨洪涝灾害多发,气象风险等级中等到较高,但由于该区域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受灾所造成的损失较大,也是气象灾害防御的重点。
第三防御区为东莞市气象灾害一般防御区,主要为山区片北部、丘陵片东部、沿海片北部和水乡片,该区域多山地、水系,区域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主要防御干旱、低温寒害、雷电、灰霾等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