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曲剧《烟壶》依然动听

18.09.2015  12:36
原标题:20年后,曲剧《烟壶》依然动听

  9月9日,北京天桥剧场内,三层看台座无虚席,已经在舞台上演出了20年的北京曲剧《烟壶》再次接受观众的检验。掌声、笑声、叫好声……演出结束,当20年前创排《烟壶》的主创们走上舞台时,观众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向这些老艺术家致敬。

   一部戏救活了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是北京市唯一的地方戏,由老舍先生命名。北京曲剧团成立于1959年,上世纪90年代之后却陷入困境。“在《烟壶》之前有5年时间,我没有写曲剧,因为没有什么新剧可写。”《烟壶》的作曲戴颐生说,当时剧团面临解散或与曲艺团合并,大家都很着急。

  1995年,年轻的艺术家们在危机之际合力创作了北京曲剧《烟壶》。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不到一年时间,演出超过百场,观看人次愈10万,被誉为“京腔京韵,雅俗共赏”的好戏,之后又获得第六届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及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

  《烟壶》的精彩演绎挽救了处于危机中的北京市曲剧团,并让曲剧重新焕发了生机。大获成功的《烟壶》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持续地演出。时至今日,《烟壶》已演出330多场,观众达17万人,收入400多万元,演出地遍布北京、苏州、常州、天津、上海、南京、呼和浩特、台湾等地,受到观众的好评。

   小人物与大时代

  《烟壶》当年的主创如今都已两鬓斑白,回味《烟壶》20年来的历程,心中感慨颇多。导演顾威连说“没想到”,身为话剧导演的他当初被请来导演曲剧,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没想到《烟壶》居然连演不衰,还得了奖,反响很好。更没想到这部戏能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点”。

  曲剧《烟壶》成功的背后有诸多原因,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对小人物的生动刻画与对大时代的深刻表达。该剧由邓友梅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清末年间,手艺人聂小轩宁断手臂也不向外国侵略者屈服的故事。舞台之上,清末“古月轩”手艺人聂小轩靠着制作鼻烟壶的家传绝活与女儿柳娘相依为命,却屡遭卖国的清王朝权贵“九爷”和狗腿子巡捕徐焕章的刁难陷害,最后聂小轩宁可在马车下压断双手,也绝不制作画有“八国联军进北京”字样的烟壶,并毅然撕碎烟壶画样。

  “在曲剧《烟壶》之前,我还写过评剧《烟壶》,但并没打响。今天想来是主角不对,评剧《烟壶》的主角是柳娘,但这部戏最主要的戏剧行动在聂小轩,他宁把双手压折也不画八国联军占北京的内画烟壶,这是戏的魂、戏的根,主角不能变。”编剧张永和认为,《烟壶》的成功在于,确定了北京曲剧在艺术特色上以京味为主,在内容上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写的都是小人物,这是北京曲剧最擅长的。

  “坦率地说,《烟壶》确实救活了一个剧种,事实证明它是有生命力的,正是其所具备的人民性使它能够长久地存在下去。”顾威说。

   三代人的执着与坚守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北京曲剧。演员的表演和唱腔都很棒,音乐和布景一下就把我们带回了老北京!不愧是延续了20年的经典好剧。”演出结束后,观众吴常说。

  作为男主角聂小轩的第一代扮演者,孙宁在这轮演出中也登台亮相,但更多的时候,他坐在场下看戏,观众热情的掌声让他感动。“20年前排演《烟壶》时,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当时的目标是力争演满30场,拿到首届金菊花奖。”孙宁说,《烟壶》的成功给了他们这代曲剧人很大的信心,正是有了这个信心,之后才有了《龙须沟》、《茶馆》等一系列作品。

  “孙老师演这出戏的时候是38岁,我演时才28岁,我对曲剧表演、唱腔方面的理解欠缺很多。在这段时间的排练中,老师对我们倾囊相授,使我们能够继续传承这出戏。”第三代“聂小轩”饰演者彭岩亮说。

  “戴颐生老师今年73岁,我也快59岁了,大家经常聊起,将来的曲剧会是什么样?”孙宁说,未来的曲剧是这些年轻人的,希望年轻一辈能够懂得坚守住曲剧的品位,这个根本不能丢。(屈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