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撤县设区十周年 以“三大抓手”融入韶关城区

01.08.2014  21:54
近年来,特别是2013年省委、省政府做出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来,曲江区借助“三大抓手”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分区发展战略,加快融入韶关主城区。

  2004年8月3日,韶关市曲江区挂牌成立,撤县设区标志着曲江结束了2100多年的县级建制历史,进入一个与粤北区域中心城市——韶关市融为一体的城市化发展历史新时期。

  转眼10年过去了,曲江在融入韶关主城区的征程中“上下求索”。韶关市委常委、曲江区委书记黄劲东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要立足打基础、谋长远,以10年磨一剑的韧劲和拼劲,坚持发挥曲江自身优势,扬长补短,倾全区之力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这三篇文章,积极打造韶关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幸福美好新城区,努力争当韶关经济发展先行区。

  近年来,特别是2013年省委、省政府做出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来,曲江区借助“三大抓手”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分区发展战略,加快融入韶关主城区。“在未来的3到5年内,曲江将与韶关主城区实现‘外连内通’和‘产城融合’,争当韶关建设粤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先行区”,黄劲东说。

   连通芙蓉新城建设曲江大道

  形成“15分钟市区经济圈

  2012年,网友“0751”发帖称:“2012年7月1日,没有剪彩,没有仪式,没有公告,没有宣传,甚至连站牌都还没有竖起来,曲江终于开行了32、33、34路共3条融入韶关市区的公交线路,让曲江真正融入韶关市区”。该网帖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也反映出曲江与韶关主城区在交通连接上的“尴尬”。

  事实上,长期以来,曲江区与韶关市区的交通通道主要是省道248线。一位原在曲江工作、现定居韶关市区的媒体同行说,“前些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撤销了一个南郊收费站,韶南大道的改造工程也止步于百旺大桥”。同时,来往于附近各县(市、区)的车辆,包括韶钢等几家驻区中省企业的货运物流车辆,在省道248线与城区车辆混行严重,给曲江交通造成很大压力。笔者注意到,京港澳高速韶关出口、韶赣高速乐村坪和韶关东出口开通,对车辆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但曲江通往市主城区主干道确实“仅此一条”。

  “交通大会战”令人振奋。黄劲东告诉笔者,投资1.2亿元的省道248线韶关市百芒坳至转溪段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即将完工,全线采用一级公路标准,双向六车道沥青砼路面。除了将这条市区主干道“进行到底”,曲江还在省有关部门和韶关市的大力支持下,谋划做好四条城区道路的建设工作,增加与韶关市主城区的连接通道:一是全长约7.3公里的新白线,由韶关芙蓉新城至曲江经济开发区,目前已完成道路的选线,正在做道路的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预计今年下半年可动工建设;二是省道248线改线工程(东环线),项目分三期进行,目前项目一期正在施工,力争9月启动二期工程建设;三是曲江城区府前西路跨北江至芙蓉新城公路(曲江大道),全长6公里,投资约13亿元,目前已完成项目的勘探设计,力争在2017年建成;四是全长4.6公里的原县道315线支线,目前正在做前期工作,年内可动工兴建,该路是莞韶华南钢铁深加工科技产业园区内的一条重要园区公路,更是曲江区城东片与韶关市中心城区连接的一条重要公路,与东环路形成双纵交通。

  据介绍,通过新建四条道路,结合经过曲江境内的京港澳、广乐、韶赣、韶关环城高速四条高速公路,加上曲江目前正在深入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联网,将有效缩短与省内外和市内的时空距离,形成“15分钟市区经济圈”、“一小时市内经济圈”和“两小时省城经济圈”的快速交通运输体系,曲江也成为韶关对接珠三角的“桥头堡”、连接湘赣的“交通咽喉”。

   北江经济带”催生临港经济

  “两大园区”进一步融入莞韶园

 

  融入韶关主城区,交通先行,而便捷的交通又将曲江的“两大园区”进一步“产城融合”。曲江积极对接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工作方案》,以建设“两大园区”即曲江经济开发区和莞韶华南钢铁深加工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特钢园”)为抓手,积极打造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平台,为曲江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介绍,曲江经济开发区是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曲江片区,该园区成立于2001年,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核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食品饮料、电子电器、金属加工、纺织服装等。截至2014年6月,园区共引进项目89宗,建成投产55宗,在建22宗,已签合同尚未动工12宗。今年上半年,园区共有规上企业31家,实现工业增加值8.42亿元,同比增加22.5%;固定资产投资6.19亿元,同比增加24.1%;实现税收7628万元,同比增加20.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680万元,同比增加24%.黄劲东告诉笔者,北江航道“五改三”工程项目规划建设至曲江的乌石镇,韶关市已向省申请将该项目规划建设至曲江的白土镇,即曲江经济开发区所在地。就目前规划而言,乌石港将成为“北江经济带”上一个重要节点,临港经济效应也必将辐射到曲江经济开发区。

  据了解,曲江正加紧完成经济开发区“三规合一”(总规、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工作,做好食品工业园、电子工业园、机械装备工业园等若干个专业园区“园中园”建设规划,努力创建省级乃至国家级产业园区,搭建更大更优的产业平台,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引资洼地。从曲江经济开发区传来的最新消息是:7月23日,曲江区与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在广州签订了合作协议,携手共建韶关曲江食品产业专业园区,将建设食品加工制造业和食品机械设备制造业“两大产业”基地以及食品安全公共信息和食品质量检验中心“两大服务”平台,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实现年产值达100亿元。

  而“特钢园”是曲江区为发挥韶关传统产业——宝钢集团韶钢公司独特的优特钢资源及较好的装备基础产业优势,做大做强韶关机械装备业,打造广东装备制造业总部基地而规划建设的。规划总面积为3万亩,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把“特钢园”建设成以整车生产、汽车配套、机械装备、粉末冶金和优特钢深加工产业为主导的第四代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成为华南机械装备制造高新区,广东钢铁深加工基地,韶关传统产业转型提升示范区。该园区于2013年年初启动了征地工作,目前已经完成征地3000亩,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启动,一批招商项目已达成了投资协议,即将正式入园建设。

  “宝钢就是最好的投资商,不招宝钢,还去招谁?”黄劲东说。曲江将乘东莞对口帮扶韶关的春风,以“特钢园”纳入莞韶园片区为契机,继续推进“政府+政府+央企”共建模式,完善园区相关手续。园区建成后,预计工业产值可超100亿元,仅启动区建成后,工业产值就超32亿元。我们有理由相信,园区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它必将成为华南最有活力和最具投资价值的装备制造业和现代钢铁循环产业园之一。

   分区发展战略破除狭隘意识

  行政区划改革已启动

  随着交通从“从一而终”到成网成形,两大园区“自觉”地纳入莞韶园发展,曲江城区的扩容提质也豁然开朗。站在曲江区行政区划图前,黄劲东说,当年曲江县将韶关市区包围,现在曲江城区也将从西、北两个方向与韶关市区连成一片。

  据介绍,在城区扩容方面,曲江紧紧围绕“东进、西扩、北接”,推进产业、人口、城市“三个扩容”。“东进”即结合省道248线的改造和大南华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为契机,把马坝河、曹溪温泉、南华寺连成一片,着重发展文化、观光、酒店接待、餐饮服务产业,以及特色农副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等市场。“西扩”即加快新白线动工建设,把曲江经济开发区和韶关沐溪工业园连成一片,发展现代制造业、科技文化及商品物流业;加快曲江大道动工建设,缩短曲江区与芙蓉新城的距离,将芙蓉新城、韶冶与曲江区连成一片。“北接”即把大塘和韶关学院连成一片,建设城北新城区和莞韶华南钢铁深加工科技产业园,把“特钢园”建设成广东重要的钢铁循环产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而在当地干部群众的观念中,韶关冶炼厂等企业算是横亘在融入韶关主城区之路上的“一道坎”。黄劲东说:“韶关市将推动韶关冶炼厂整体搬迁,将原曲江水泥厂与之连片开发,发展总部经济及物流商贸产业;而韶钢生活区环保搬迁项目建设地块选址等前期工作也有了新的突破。

  据了解,曲江撤县设区后仍保留了9个镇。目前,曲江已深入实施分区发展战略,对优化发展区(马坝、大塘两镇)将重点培育以文化旅游、房地产等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打造宜居宜业富有特色的中心城区;对重点发展区(白土、乌石、沙溪三镇)将抓好产业集群的推动和规模企业的发展,打造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产业集聚区;对生态发展区(罗坑、樟市、小坑和枫湾四镇)将以培育绿色农业产业和特色旅游项目为主,打造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文化旅游度假和生态观光农业区。在黄劲东看来,曲江的优化发展区和重点发展区最终都将融入韶关主城区及芙蓉新区,而生态发展区则作为粤北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为韶关乃至广东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另一方面,“不能只盯住马坝城区,要把每一个镇域的经济发展起来,更加关注民生,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黄劲东表示,曲江区将积极抢抓《促进韶关市城区扩容提质五年行动纲要》将曲江区松山街道和马坝、白土、大塘三镇部分区域纳入韶关芙蓉新区建设规划的大好机遇,从思想、规划、产业、设施、管理和作风上主动对接融入芙蓉新区建设,进而推进城区扩容提质。此外,结合中央深化改革部署,曲江已启动行政区划改革,将进一步突出曲江城区与韶关市主城区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