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智明:对家乡就像绿叶对根的情意

19.05.2014  16:11


  曾智明近照

  人物档案

  曾智明: 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行政总裁

  祖籍: 梅县扶大

  经营行业: 服装、服饰、皮具、房地产等

  主要经历: 1966年出生,1989年起加入金利来集团。1995年出任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总经理。2005年任金利来集团公司副主席兼行政总裁,统筹集团之服装、服饰及地产总体发展营运,业务遍及东南亚及中国。社会荣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广州市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广州外商投资企业商会会长、暨南大学校董、香港中华总商会常务会董暨青年委员会主席、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副主席、香港广东客属社团联合总会副主席、2011世界广东侨青十杰、梅州市荣誉市民、广州市荣誉市民,等等。

  □本报记者 吴 优 李锦让实 习 生 杜楚叶

  世界客属青年需要大团结大合作

  记者(以下简称“记”): 曾总,12月4日将在梅州举办第一届世界客属青年大会,你作为大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将出席此次大会。请问为何会举办这样的大会?此次大会将邀请哪些人参加?你对大会有什么期待?

  曾智明(以下简称“曾”): 我们客家人遍布全球,却还没有举办过这样的青年大会,所以广东省侨联及相关部门、社团共同发起召开世界客属青年大会。当时在讨论大会宗旨的时候,大家认为,第二代的客家年青人很多在国外生活,在国外长大,很少回家乡,没有像老一辈那样对家乡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希望可以通过青年大会,加强交流团结全球第二代客家青年人,我觉得这个出发点非常好。

  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常回家乡,对家乡比较熟悉,加上我认识很多第二代客商,所以主办方让我牵个头,把世界各地的青年客商组织起来一起回梅州参加大会。我跟认识的第二代客商谈论这件事,大家反应不错,都愿意支持大会举办,现在确定回来参加青年大会的青年客商大概有500人之多。

  大会最怕流于形式,我个人希望第一届举办之后,以后每三年开一次。像客属恳亲大会一样,在世界各个地方轮流召开,平时则可以通过网络,把祖国、家乡的情况,举办各种活动的信息、各种客属团体的动态等在所有青年客商中传播,把客家年轻人才都团结起来。

  记: 听说你将担任首届世界客属青年大会委员会主席,你对如何搭建好的平台,促进各地客属青年的沟通交流,团结全世界客属青年等应该有些好想法和规划,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曾: 本届大会的意愿是把客家青年人团结起来,所以将来会在每个地区成立一个理事会,每个理事会有一个会长或者主席为代表,通过这个代表召集该地区的客商。这个平台搭建起来以后,对商机的发现、青年客商的团结将会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海外的商人在内地如果什么人也不认识,没有这个平台的话,就只能靠自己摸索去干,或者找侨联、地方政府帮助;客商到海外发展,语言不熟悉,这个时候如果当地有个组织可以提供帮助,可以一起合作,就能共同发展。

  记: 梅州正在全力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号召乡贤回梅投资,香港乡贤也积极响应,你如何看待梅州市委市政府的这一发展战略?

  曾: 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有很多新的项目,对家乡长远的发展很有好处。我从小开始看着家乡不断在改变,看到家乡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政府、海内外客商一起努力,让梅州的产品走出去,把家乡的资源、居住环境等宣传出去。现在一些香港客商已经回梅投资,还有很多客商也都愿意为家乡发展尽份力,这就是客家人对家乡的感情。世界上也有许多山清水秀的地方,同样的投资,与其投到这些地方,为什么不投回自己的家乡呢?

  “无根不活”,家国永远在我心中

  记: 你父亲曾宪梓博士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有目共睹,也深深体现了他对“根”的重视和热爱,你在这方面与你父亲一脉相承,特别重视根文化,你和家人两次到新郑参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号召年轻客家人前来拜祖,强调要重视根文化。在你看来,现在的年轻客家人对“根”是如何看的?

  曾: 去年,“世界客家播迁路”全球恳亲文化交流活动在香港举行了采集香港客家圣土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由此可见“根”文化对海内外华人华侨、客家人的影响之深。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起来了,国家强大了,华侨在海外的身份地位大大提高了,老一辈的侨胞对此感受特别深,青年一代也能感受到。但与老一辈不同的是,现在海外、港澳年青一代客家人,由于生长环境,从小所受的教育等等因素,对“根”的感觉较淡漠。

  “无根不活”,年轻一代对根的淡漠,驱使我们去构建一些平台,像世界客商大会、世界客属青年大会等,让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有一个对“根”的认同。香港在这方面有所行动,比如我们成立了香港客属社团联合总会,把香港很多的客属团体联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客家人在财力、实力等方面的影响力,总会成立以后,大家才发现原来客家人是这么强的,很多年青一代客家人,原本很少参加客属团体的,现在也加入进来了。

  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比追求利润更重要

  记 :你曾经说过:“延续父辈的成功是我的责任”,这个“责任”会不会让你感觉压力很大?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竞争越来越大,但金利来集团自你接掌以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如今金利来业绩如何?

  曾: 许多家庭背景像我们这样的第二代,都在努力地、有责任地让父辈的成功,让企业的发展得以延续。说心里话,处在现在的位置,压力当然会有,毕竟父辈用几十年心血创下的事业,我不能搞砸了。但我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在借鉴父辈经验的同时,我们要尝试新的发展方式和方法,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现在看起来,金利来的业务发展一切还都不错,符合稳健中求发展的原则。

  现在很多人在讨论,当企业壮大,赚了钱以后,追求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哪一个更重要。不久前香港《大公报》和香港财经界联合举办了金紫荆奖,有很多著名的上市公司参加,金利来获得了“最具社会责任感上市公司”奖,而这也是金利来一直坚持的理念——市场经济虽然是必须要追求利润,但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是必不可少的,它甚至比追求利润更为重要。

  平等真诚待人,是我一贯的处事原则

  记: 你出身豪门,但你给人的感觉却那么温和好相处,很多熟悉你的人对您印象非常好。请问你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什么?为何大家都这么喜欢你?

  曾: 坦诚、平等、守信、尊老,这是老人家给我的教导,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处事原则。对老人家我很尊重,我承诺的事,一定履行,我不认同的,觉得不合适的事情会让大家来探讨。就像我有时也不免会做错事情,我的朋友也都会坦诚、善意告诉我一样,我认为这样坦诚的交流很好。

  记: 据说你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培养你独立的个性,这让你吃了不少苦,会不会因此觉得委屈?

  曾: 1981年,我还是个十来岁的小孩,和父亲公司一名负责市场开拓的经理到新加坡读中学,两个人同住一套房,没有“帮佣”。经理忙于业务,我每天除上学外,打扫、洗衣服都是我一人包揽。经理不会做饭,一周之中,周一到周五的晚饭也是我来做。后来我到英国学习,父亲每月只给我刚好够用的生活费,所以我有时也会勤工俭学,学习自立。好习惯是要从小累积下来的。所以我感谢父亲对我的一贯严厉,培养了我今天的独立能力。

  记: 有一种说法,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会影响自己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你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与你父母对你的教育方式一样吗?

  曾: 父母对我的教育一方面要求很严格,在培养我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另一方面也给我很大的自由空间。我对孩子的要求比较简单,只要求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学习自己的事自己做,再在学习中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不要长大后变成社会的寄生虫,要对自己和社会负责任。做什么都好,“为人民服务”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