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学家曾雄飞:未来或可准确预测地震

22.05.2015  02:57

  广东新闻网惠州5月21日电(记者 康孝娟)广东科学家曾雄飞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投入地震理论研究,建立起“地震结构爆裂动力学理论”系统,破解了地震机理,发现了地震共振包,可结合地震前兆监测资料,采用共振包波谱的识别技术方法,使得地震的准确预报成为可能。 

  刚参加完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的第二届中俄地震监测预测学术研讨会的中国及俄罗斯多名地震专家20至21日在广东惠州市,研讨地震预测难题,并在此间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构造力学中心惠州地震监测站”和“惠州地震前兆监测站”揭牌。 

  曾雄飞就“地震前兆监测站建设与尼泊尔8.1级地震”首次详细披露检测到的地震前兆信息,以及预测情况,震级、震中和发震时间等。今年春节才开始筹备的惠州地震前兆监测站记录出尼泊尔强震前兆信息:4月16日发现疑似汶川地震的强能量输入信号,18日出现完全的地震包信号,25日临震前出现突跳,随后地震发生。 

  据悉,曾雄飞曾从事国防科技研究,60岁退休后来到惠州,开始进行生物科学养殖,年逾七旬的他发明的氨基酸碘络合物作为抗病毒药物,取得了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曾雄飞开始投入地震理论研究,8年来,他建立起“地震结构爆裂动力学理论”系统,破解了地震机理,发现了地震共振包,共振包波谱包含着地震三要素:震级、震中和发震时间的系统信息,依据中国科学家自主创新的能给出震级、震中和发震时间的PS100地电仪和SW仪给出的地震前兆监测资料,采用共振包波谱的识别技术方法,使得地震的准确预测预报成为了可能。 

  曾雄飞介绍,地震机理目前流行的是板块挤压,引起错动、断裂或是塌陷等,长久以来人们无法预报地震,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明白地震的基本机理。他说,地震被触发是地震包体中的流体状态达到临震状态,即内压力达到上覆岩层的断裂强度与所受重力之和,包体接受了来自地球内部的什么能量,在数天内进入爆发状态,最后从爆发通道释放巨大的地震能。 

  曾雄飞称,地震包体的压力约在地震前1周进入临界压力,出现共振包,由震中发出,以相同的共振周期向周围传播,根据分析,从共振包出现,到地震爆发,平均时间为6天左右,这是地震预报的黄金周,共振包的快波和慢波到达观察站的时间差决定震中距,共振周期决定震级,共振包的成长时间决定发震时间。 

  “不过,目前只有2个前兆观测站的数据可供利用,只能确定震级和发震时间,未来很快将建5个监测站,到时就可确定震中,准确预报地震。”曾雄飞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