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提最低工资对促进转型升级作用有限

14.04.2015  14:28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从今年5月1日起,根据省政府发布的《关于调整我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全省所有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上调19%。东莞市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也由每月1310元提高到1510元。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对企业有何影响?智通人才网联合“人力知本”进行了调查,大部分企业认为此举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没有一家企业认为影响恶劣,使其经营受到威胁。

诚然,最低工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意味着加班补贴、养老保险、社保、公积金等的最低计算基数也要相应调整,相应的企业的用工成本也会水涨船高。对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而言,这或许成了压在它们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情况下,不变是等死,变是找死,但却可能死里逃生。于是,找死就成了比等死更优的选择,其对东莞转型升级的意义或许正在如此。

不过,上提最低工资对促进转型升级作用并不应该被夸大。一则,东莞很多企业的最低工资标准其实已经高于1510元了,但饶是如此仍然低于深圳的2030元与广州的1895元。换言之,上文提及的“找死”的企业可能不会很多。要说转型升级动力,可能更多地来自于各地最低工资“价格差”。而由于东莞处于“洼地”,这个价格差其实一直就存在。

二者,随着用工成本的增加,一部分企业确实会加快机器换人的进程和节奏,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转型升级了呢?恐怕未必。企业的机械化、智能化程度确实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这更多的属于技术和工具的层面,如果企业家的思维、理念等不与时俱进,在“道”的层面没有进步的话,依旧只能是在低端徘徊。

以袜子为例,日本有一种品牌袜子,每双200元,专供一线影视明星。除了线头、针脚这些看得到的品质外,日本更研发了一系列检测设备,对每双袜子的强度、牢度、舒适度等进行检测。而依靠这些精密的“数据”,日本制造袜子做到了行业的顶端。由此可见,不改变思维的机器引进,顶多只能扩大红海市场的地盘,与市场蓝海注定无缘。

其三,某些制造业的优势就在于人,严格地说来是富有自由和创见的各式能工巧匠。比如,瑞士到现在仍保留着这样的制表理念:不与那些强制工人工作或克扣工人工资的外国企业联合。他们认为那样的企业永远也造不出瑞士表。因为,“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而瑞士表也该如此。可以想见的是,如果东莞制造不是想方设法提高工人的创造性和自由度,而是被动地为其涨薪的话,无论机器还是人工出品的“东莞制造”都难以爬到制造业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