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宜军连续3年被时报评为“最佳审读员”
他喜欢看报经常凌晨起来看电子版 这让小编小记们大感振奋:谁说报纸不行了?
审读员冯宜军连续三年被本报评为“最佳审读员”,他称审读报纸自己也获益良多
昨天上午,冯宜军先生(左)从东莞时报执行副总编辑周志宏手中接过最佳审读员的荣誉证书。东莞时报记者 刘春 摄
“只要做了审读员,就要尽到责任。”昨天上午,审读员冯宜军从东莞时报执行副总编辑周志宏手中,接过“东莞时报第三期‘最佳审读员’”的荣誉证书。
从2011年6月成为本报的审读员起,冯宜军已连续三年获此荣誉。他人生阅历丰富,文字水平高,常能审读出一些不易发现的差错。虽然年近六旬,但冯宜军的心态很年轻,乐意跟上时代潮流接受新鲜事物,他玩微信,时事新闻、人生感悟、美图好文……他都会通过微信分享。
“火眼金睛”审读报纸差错
冯宜军现在是广东省电信工程有限公司的资深经理。连续三年被评为本报的“最佳审读员”,他说自己很高兴也很感激,因为审读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而通过审读工作,他自己也学习到很多。
审读员每天都要看报纸,而他们的工作就是用“火眼金睛”审读出报纸上的差错,让报纸的办报质量变得更高。
“只要做了审读员,就要尽到责任。”冯宜军说,一般没有特殊情况,每天都要看报纸做审读。他以前在单位负责党务工作比较忙,所以审读的时间也不太固定,24小时都有可能。
他说,电子报早的话凌晨2、3点就出来了。有时他半夜睡醒才3、4点,他就用手机看电子报审读了。
在冯宜军看来,要做好审读,首先要从心里真正喜欢这个工作,才能做好。在他看来,报纸就像一个信息传递的窗口,时事政治、民生要闻等都能通过报纸看到。在审读的过程中,他称自己也获益良多。
丰富阅历和知识储备很重要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审读员,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储备很重要。冯宜军说,像错别字一般还比较容易看出来,但有些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专属用语错误,不了解当时情况的话,就不一定能看得出来。
他举例说,有次记者写一篇过去和现在生活对比的稿子,稿子中提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四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这四大件又称“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会转,称“三转”,收音机会响,称“一响”),可能记者不了解采访时没有仔细核实,错写成了“三响一转”。因为冯宜军经历过那个时代,在审读时就指出了这个不易发现的差错。
就自己的读报爱好而言,冯宜军说比较喜欢关注民生的新闻和话题,对于善行公益类的新闻也比较关心,也常为一些温暖的新闻而感动。2012年6月18日,本报A06版报道了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女孩许曼菲的故事,冯宜军看完很感动,就把当时获得的第一期“最佳审读员”奖金1000元捐给了曼菲。
作为本报读者和审读员,他也很关心报纸的发展。他说,报纸要办得接地气,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他们才会喜欢,像今年时报改版增加了社区版的版量,写了不少市民感兴趣的事,他觉得很好。
冯宜军的这番话让本报的部分采编人员大感振奋,在纸媒经营惨淡的环境下,有这样忠心的读者,大家都觉得只要内容做得好,永远都会受到读者热捧支持。
除了工作和审读,钓鱼是冯宜军的一大爱好,他是东莞钓鱼协会的名誉会长,经常和钓鱼爱好者一起参加各地的钓鱼比赛,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还和大家一起为东莞赢回了不少钓鱼方面的奖项。刘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