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团队建世界最大“蚊子工厂” “绝育蚊子”可防控寨卡

15.03.2016  10:01

    南方日报讯 (记者/吴少敏 通讯员/蔡珊珊)一年前,中山大学奚志勇教授团队在南沙沙仔岛陆续释放“绝育”蚊子,开展沃尔巴克技术控制蚊媒的第一次田间试验,引发了广泛关注。

    14日,在“促进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在结合昆虫不育技术与传统控制方法监控登革热病毒媒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基础设施共享”国家顾问会议上,奚志勇透露,团队即将在番禺大刀沙岛进行第二次田间试验。预计两三年内有望推广沃尔巴克技术,以更好地防控登革热、寨卡等蚊媒病。

    伊蚊是虫媒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寨卡等均由伊蚊属蚊虫传播。伊蚊分布范围遍及全球,防控难度大,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险。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在最近50年,全球每年登革热病例增加30倍。

    去年3月14日,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虫媒控制研究团队,在沙仔岛投入了约650万只雄蚊,最终,在持续释放区达到了几乎百分之百地清除蚊子幼虫的效果。在释放的最后一整个月里,最终只监测到一个孵化的幼虫,而成虫的控制效果也达到97%。

    目前,中山大学奚志勇教授团队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蚊子工厂”,该工厂面积超过3500平方米,有4个车间,按照现有技术,每个车间每周能够生产500万只雄蚊。今年2月21日,在巴西举行的20国寨卡疫情防控专家会议上,奚志勇教授所带团队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展示了中国的沃尔巴克技术。

    奚志勇说,团队预计今年内在番禺大刀沙岛完成首轮实验,两三年内有望进行沃尔巴克技术的小规模应用,以更好地控制登革热、寨卡等由伊蚊属蚊虫传播的疾病,让“蚊子工厂”正式产生效益造福人类。

    他说,为给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做好准备,团队将与以色列的一家公司合作研究通过飞机释放蚊子的技术,以适应城市复杂的环境。同时将研发自动化技术,增加“蚊子工厂”的生产产量,争取在未来达到一周生产几亿只雄蚊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