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揭牌成立。这是继北京国家植物园之后,我国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标志着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一南一北”的格局初步形成。
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继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之后,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在广州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党中央对广东的亲切关怀和厚望重托,对广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国家植物园体系彰显国家文化,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张“金名片”,是中国和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最佳载体之一,是全人类共同的生态财富。在广州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是赋予广州新的重大使命,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推动实现老城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重大机遇和抓手。从“植物园”到“国家植物园”,标志着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对于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
华南国家植物园的设立将成为全球植物保育的一个中国模板
植物园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载体,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已知的高等植物有3.7万余种,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强调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为高质量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家植物园应该具备国家植物资源最丰富、植物分带最清晰、立体生态系统最完整、功能区划最完备的特征,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卫生、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广东作为我国植被和生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高等植物665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0种。广东也是我国植被和生物资源保护最好的省份之一,早在1956年就设立了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目前已建立1361个自然保护地,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多的省份。
华南国家植物园依托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设立,有38个专类园区,迁地保育植物1.7万余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还有3个研究中心、115万份植物标本,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保护机构之一,一直致力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未来将建成国家战略植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基地、国际植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研究中心、国家自然教育与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华南国家植物园的设立,必将成为全球植物保育的一个中国模板,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提供中国方案。
国家植物园落地广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选择。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布局最合理、保护最有效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样本”,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效途径。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坚持以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坚持对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续利用,提升科普教育功能,讲好中国植物故事。这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储备生物战略资源、传播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重要作用,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杆。
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生态保护方针的重要举措。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有利于有效保护利用植物资源,极大提升植物科学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注入强大动力,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植物保护标准化和体系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也为大湾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保护成果提供重要示范引领。
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是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高质量发展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可以有效提高生态承载能力,为公众提供最优质、最自然的生态产品,最大限度提升公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全力打造“大城名园”
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虽然一直以来在植物保护领域有长期且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与英国、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世界上其他国家优秀的国家植物园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接下来,应明确全面提升迁地保护能力、提升科研水平、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水平等要求,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全力打造“大城名园”。
一是找准聚焦点,推动植物园管理体系创新,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标杆。当前,我国植物园管理与国际现代植物园相比,还存在着园区管理模式泛公园化、活植物收集和迁地保育管理混乱等问题。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系统保护和科学保护,利用系统思维,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探索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建立植物迁地保护统一管理机制,促进植物园管理体系创新;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物种识别技术、生物多样性大数据深度挖掘技术等现代科学管理方式,不断增强科技的供给能力,更好地服务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二是找准契合点,积极引领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深度融入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要坚持以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迁地保护是国家植物园与国家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保护地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对就地保护的有效补充。随着南岭国家公园的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要与南岭国家公园联动发展,将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在动植物保护上形成有效互补,并积极融入以南岭国家公园为代表的国家公园体系建设中,共同打造成为广东省生态保护的两块“金字招牌”。
三是找准关键点,充分发挥植物资源优势,成为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重要支撑。广州与北京一南一北,在地域上和植物种类上具有显著的差异,各自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特色,要避免泛公园化和同质化。基于本地特色,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统筹物种保育与科学研究,持续提升植物迁地保护能力和效率,建设华南种质资源库,参与全球和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为绿色发展提供源头植物资源。建设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与利用实验平台,提高植物科学研究能力水平,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节点作用。
四是找准增长点,不断强化社会功能,实现与经济、生态、安全效益同步增长。在强调保护的同时,也要坚持惠益分享,统筹优化科研区与展示区布局,进一步强化国家植物园的社会功能。凸显科普旅游优势,融入岭南园林文化和民俗文化,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利用独具魅力的植物资源禀赋和科普教育资源,新建自然教育馆、智慧植物园等场馆,健全富有植物园特色的研学课程,不断完善集科普、教育、游览、观光、休闲、文化等于一体多元化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旅游生活、对多样性生态产品的需求,实现新的社会和经济新增长点,促进华南国家植物园永续发展。
(作者系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