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生日派对 开高规格学术会

23.04.2018  12:37

陈家祺教授给病人做手术。(资料图片)

大洋网讯 他筹建并扩建了“广东眼库”,缓解角膜捐献不足的难题,为患者送去了移植角膜、重见光明的希望;

他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做到“手术次日必探视患者”,近80岁高龄仍坚持在周末、节假日回医院查房;

他先后五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全国眼科学界中堪称“第一人”,耄耋之年仍念念不忘“为人民科研攻关”。

角膜病是我国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4月22日是我国角膜病泰斗、“广东眼库之父”陈家祺教授的八十岁生日。当天,来自国内外的弟子、同行们以一场高规格的眼科学术会议,为他庆祝寿诞暨从医57周年。

勤下基层锤炼医术

主治医师”成中山医“名医

陈老师是我国角膜病的一代名医,他的名字响亮了至少40年。”国际白内障名家、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刘奕志教授回忆,1979年自己考入原中山医学院时,当时才40岁出头的陈家祺,虽然只是一名主治医师,却已成为中山医的“名医”。

角膜病高居我国致盲眼病的第二位。陈家祺系统地提出了各种角膜溃疡在不同时期的手术时机、原则和方法,提高了我国治疗性角膜移植手术的成功率,享誉国际,并因此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要知道当时的教授没几个,就只有我们经常讲的‘八大教授’。”刘奕志说,陈家祺以出色的医术,成为同学们的偶像。

陈家祺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助产士。1956年,在父母的坚持下,他放弃了当地质学家的梦想,考取了原中山医学院医疗系。大学五年级时,著名眼科专家毛文书教授来挑选毕业生,成绩优秀的陈家祺被一眼相中,进入中山医学院眼科教研组工作,师从角膜病泰斗杜念祖教授,最终成为一名“眼球上动刀、送患者光明”的眼科医生。

上世纪60年代,陈家祺跟随毛文书教授牵头的防盲治盲医疗小组,深入广东偏远贫穷的乡村为农民看病。三年下乡经历中,陈家祺走遍了偏僻乡镇,农村贫穷落后、缺医少药的现状让他很震撼。眼病是“穷人病”,不少重症沙眼患者长期无法得到治疗,最后失明。一些白内障患者也因为贫困只能生活在黑暗里。他决心锤炼医术,为基层贫苦的工人、农民服务,让他们重见光明。

开创眼库呼吁捐献

让医生吊唁捐献者

中山眼科中心从1964年开始探索角膜移植手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角膜移植技术已相当成熟。借助志愿者捐献的眼角膜,医院每年能做几十例移植手术,但捐献者太少,等候手术的角膜病患者太多,有的甚至要等待两三年才能排得上手术,让陈家祺非常着急。据中山眼科中心角膜科主任黄挺教授回忆,为了救助更多患者,让公众了解角膜捐献的意义,获得主管部门和其他同行的支持,陈家祺带着一班弟子一家一家上门“公关”。他还利用私交,到“东江纵队”老战士们的聚会上宣传捐献角膜,不少老战士深明大义,身后捐献眼角膜,带动了角膜捐献的良好风气。

1995年6月,广东省眼库正式挂牌成立,省卫生厅委托中山眼科中心对其进行管理。广东省眼库冀建平副教授2001年成为陈家祺的博士研究生,经常去摘取捐献者的角膜。“陈老师要求每位去摘取捐献者角膜的医生,都要带着鲜花慰问吊唁逝者,并向捐献者敬礼,表达我们对捐献者救助他人的敬意。”冀建平回忆,陈家祺考虑得非常周到,要求医生在摘取眼球的同时,还要给捐献者的眼部进行“美容”,以便保持遗容完整。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广东省眼库去年已完成900多例角膜移植手术,捐献者来自国内多个省份,其中九成是广东省内捐献。冀建平说,目前每年仍有1500~1600人在等待移植,通常要排队半年。“陈老师跟我们一见面,就要问一句‘眼库建设得怎么样’。”黄挺说,恩师一直把患者放在心中。

对患者对学生从不发火

年近80还发表SCI论文

当天到场的弟子中,有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有长江学者,也有国内眼科界领军人物。“这是当老师的最高荣耀。”刘奕志教授说。

在简短的祝寿环节,亚洲干眼学会候任主席、中国角膜病学组副组长、厦门大学刘祖国教授作为陈家祺带出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深情回忆恩师的两个著名的“不发火”:对患者关心如亲人,从不发火;对学生关爱如父亲,从不发火。随后,庆生会变成了一场高规格学术研讨会。精神矍铄的陈家祺教授和弟子们一起认真聆听眼科学最新科研报告。

刘奕志评价,陈家祺教授对临床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角膜手术的技术做出了很多改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次数之多,在全国眼科界无人能出其右,在全国医学界也是少见的。更可贵的是,近80岁高龄时,他还发表了SCI论文,钻研学术的热情尤其值得年轻医生学习。

【人物】

陈家祺教授,1938年出生于广东东莞厚街。曾任中华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组长,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兼眼科医院院长,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是国内最大的眼库——广东省眼库的创办者。他在角膜病的防治、治疗性角膜移植、眼库技术、屈光性角膜手术、角膜地形图学和眼外伤等领域取得显著的成绩,完成1万多例角膜移植手术,是我国角膜移植手术例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医生之一。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奖5次(其中三次为第一完成人)、省部级奖21次。持有中国、美国发明专利各1项以及中国实用专利1项。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邰梦云、蔡炽聪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