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绿色建筑创意由你点亮

12.07.2016  14:09

参赛学生参观万科零碳中心

日前,由东莞市住建局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简称:市墙改办)和东莞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主题为“岭南·生态·绿色”的2016东莞市大学生绿色建筑设计比赛正式启动。作为我市年度大型绿色建筑科普推广活动,比赛得到东莞理工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东莞市土木建筑学会和东莞市绿色建筑协会的助力协办,上周起已进入报名阶段,主办方团队也组织了住建系统知名专家先后在东莞理工学院和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举办宣讲动员大会。

据了解,该设计比赛旨在加快绿色建筑在我市的推广进程,引发东莞全社会范围对绿色建筑潮流的关注,在高校激起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思想的交流,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节能低碳意识,从而为我市培养一大批绿色建筑设计人才。今年赛事在参赛要求和奖项设置等方面作了优化调整,针对性和吸引力比上届更胜一筹,并突出岭南文化和东莞特色,在保留专业色彩的同时彰显了人文情怀。

有情怀的赛项  助力东莞城市发展

每场走进高校的比赛宣讲动员大会上,市住建局城乡科科长蔡育新都以“从新村落重建到未来村落”为主题作专题讲座,从东莞古村落方面的人文历史内容去诠释绿色建筑的发展和应用;较之上年举办的首届比赛,今年的绿色建筑设计比赛最大的新亮点就是更贴近本土、更贴近现实,具有强烈的人文元素。

在维持去年已有的绿色、低碳、节能、可持续等设计元素的基础上,今年的比赛融合了岭南文化和东莞古村落传统文化、创意等元素,鼓励学生重新认识与学习传统绿色建筑,并创作出更具本土特色的作品。为此,除保留上年度设计大赛的一、二、三等奖,本届比赛将增选最佳岭南特色建筑奖、最佳生态低碳建筑奖、最佳建筑创意奖这三项特色创意奖项,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绿色建筑知识的过程中关注东莞人文环境保护。

另一方面,学有所长还需学以致用,如何更好地将学生的知识与创作转化为生产力,也是本届比赛所考虑的。上届比赛没有就设计方向和范围作具体要求,今年则明确提出,参赛者要以东莞市气候地貌为蓝本,结合岭南文化建筑、我市古村落传统文化,参照国家、省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要求,设计总建筑面积为5000㎡-10000㎡的建筑或建筑群,且类型限定为办公和居住建筑,让学生们的创作更能为东莞的城市发展带来现实意义。

更人性的赛规  关怀专业人才成长

市墙改办主任科员吴中华认为,经过上年的探索与磨合,设计比赛将更强调专业人才的挖掘和培养,进一步细化完善了有关赛规,为参赛的大学生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和更有价值的奖励。

吴中华表示,为了让参赛学生有足够时间准备和创作,比赛的时间跨度已被大大拉长;较之去年,今年的报名和提交作品时间均由之前的不足一个月增加到3个多月。此外,今年比赛评选增加互动环节、一改常规的大学生建筑设计比赛中评委单向判断打分的局限。赛事最终将选出18名入围选手,他们将面对由主办方、住建系统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以答辩的形式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评审团将此环节作为重要的打分依据。

评选更专业严谨,也是为了更好地从参赛者中挖掘人才。吴中华希望今年的比赛能有更多大三以上的工科学生参加,他表示除了比赛奖项、主办方计划为表现优秀的参赛者提供额外的成长机会,评审团及支持单位会结合比赛出台校园招聘计划,为这些独具匠心的绿色建筑人才优先提供实习、就业的机会。 

链接

行业专家带你重新认识绿色建筑

活化古村落的绿色基因

受访对象:蔡育新(市住建局城乡科科长)

绿色建筑从未远离东莞人,东莞每一个依山环水而建的古村落,那里面的老房屋基本都会利用了亚热带日照规律、季风对流等最基础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绿色建筑,其实并非都要靠新建现代化楼房,回头看看老祖宗们留下的古村落,它们往往具备可以“活化”的绿色基因。

以清溪镇唯一没有工厂的古村——铁场村为例。它位于银瓶山脚下的惠莞深三地的交会处,是客家人的聚居点,保留有至今250年历史的客家围屋、韩氏宗祠等古建筑。上世纪80年代以前,铁场村村民建房方法都采取用传统建筑工艺和就地取材方式,将当地的生土(黄泥)加入适量的石灰、碎石等配比成材料,通过加压重锤办法直接制成墙体,具有硬度适中、承重力好以及冬暖夏凉特性的效果,是传统而可贵的绿色建筑手法,值得保护与传承。

随着近年东莞 经济 的高速发展,每个古村落都因城市日新月异而面临未知的变化;与其看着它们因让道城市发展而被舍弃、拆毁,为何不“活化”它们、让它们成为现代绿色建筑群的一部分?

我认为,可以从村落历史遗存、风俗文化、社会伦理、建筑特色、产业特色等多方面入手,找准古村落建筑特征和文化内涵,并将其在新村落建设中以各种手法形式融入其中、展现置外,规划村落及其建筑群的修复与升级。我们构建一个“以旧村落文化遗存、元素为纽带”的内环系统和一个“以外来楼盘新移民、承载外来新元素和商业元素”的外环系统,前者塑造本土文化、形成核心元素,后者则构筑现代文明和元素融入其中,两个系统互相融合,形成以旧村落为核心元素的未来新社区村落。

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受访对象:吴中华(市墙改办主任科员)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我市的绿色建筑发展取得可喜的战果。全市已获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34项、总建筑面积408万平方米,新增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面积约420万平方米,96栋公共建筑纳入升级建筑能耗监测云平台系统,能耗较高的大型公共建筑和机关办公建筑率先实施节能改造,累计完成改造面积约470万平方米。

另一方面伴随着东莞的城市化进程,建筑节能仍是个重要的发展课题。我市近年建筑总能耗持续增长,资源环境压力继续加大。2013年,东莞市总耗电量约617.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7%。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全面推进面临艰巨挑战。绿色建筑市场化水平低,规模化推广难度大,目前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建筑工业化和产业支撑链中的部分环节还较薄弱甚至缺失,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产业体系……种种客观问题都给我市的建筑绿色化水平提出新的要求。

因此,我市住建系统正在持续推进落实《东莞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力度确保完成综合示范节能目标的“1+8”工作方案》和《东莞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相关工作,并出台《东莞市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形成全方位的政策利好,我市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事业正处于关键的历史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