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价格大走亲民路线 中低价位月饼礼盒成主流

18.09.2015  08:40
中秋节将至,“月饼大战”早已拉开序幕。 与超市大手笔打折卖月饼相比,糕点生产企业都比较保守,前期制定销售计划时,就有意识地控制了总量。

原标题: 月饼价格大走亲民路线 中低价位月饼礼盒成主流

   水母网9月18日讯(YMG记者 刘晓阳 摄影报道) 中秋节将至,“月饼大战”早已拉开序幕。虽说今年的中秋节比去年推迟了近20天,但商家们的“月饼大战”却并未因此延后。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早在8月中旬,包装简单的散装月饼就已进入市场打起头阵。进入9月后,盒装月饼也开始上架。

   月饼?点心?乱花渐欲迷人眼

   昨日,记者在南大街一家大型超市看到,好几排货架摆满各类散装月饼,这些小包装月饼以豆沙、蜜枣、五仁等传统口味为主,还有水果、蛋黄、芝麻、莲蓉等口味。相比超市的传统口味儿,西点店里的口味则要有创意的多。

   在南洪街巧媳妇食品店,记者看到有法式乳酪、玫瑰酥皮、苏式冰沙等新奇口味儿,还有颜色鲜艳的冰皮月饼,口味也很新颖,像猫山王纯果肉榴莲、纯心芝士、金沙芒果等,这些小巧精致的月饼,与其说是月饼,更像是点心。“为了适应大众多变的口味儿,月饼今年更‘点心化’,突出了烘烤类糕点的特点,增加了多种独特的风味。”巧媳妇食品负责人徐永升称,今年将点心的做法融入月饼,添加进口乳酪、水果等市民喜爱的食材,颇受年轻人和白领阶层的青睐。

   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传统模式月饼,今年月饼还创新了形式:有趁热吃的月饼和冰着吃的月饼。徐永升介绍,今年巧媳妇推出了苏式鲜肉月饼和香芋蛋黄月饼,都是现烤现卖,保质期限当天,市民可以现场吃到热乎出炉的月饼。

   素颜月饼多继续“平民化

   记者走访时发现,往年热销的水晶包装、金箔包装的月饼礼盒,在今年市场上难觅踪影。今年各种月饼以“素颜面市”,市区各品牌糕点店内,月饼的包装华丽鲜见,大多包装简约。中低价位月饼礼盒成为市场主流,大众消费成为今年月饼市场的销售主力军。

   58元、79元、118元……记者走访月饼礼盒市场发现,百十元的月饼礼盒占据了市场的主流。不少礼盒月饼包装层数都不超过三层,大多数包装层数不超过二层。采访中记者看到,一款名为“上上签大吉”的月饼礼盒很有新意,这款礼盒中不同的月饼分别标以“爱情、事业、考试、交友、财运、平安”等签,食者可以一边享受月饼,一边抽个签图吉利,吃完月饼包装还可以重复利用。而价廉物美的散装月饼,更是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一些纸包装、塑料袋包装的月饼成为市民首选。

   “今年我们出售最贵的月饼礼盒是298元,所有礼盒没有超过300元的。”徐永升告诉记者,现在市民的消费心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月饼能适合大众口味,品种齐全丰富,在质量上狠下功夫即可。而对生产厂家而言,没必要在包装上不惜血本,人们喜欢的是月饼的口味,而不是包装。所以今年的包装都走平民路线,把实惠让利给市民。

   老口味月饼飘香独领风骚

   最近几年,随着“禁奢令”出台,“高大上”礼品逐渐退隐江湖,而全国各地的月饼加工市场却是一片红火,特别是各地土法加工的“老式月饼”因其地域特色明显、原汁原味、物美价廉等原因,成了月饼市场的消费主流。老月饼飘香,你也来一块?

   连日来,在我市某食堂前,自制的老月饼引得市民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尽管是简陋粗糙的包装,10元一袋的价格,仍吸引大家趋之若鹜。排队买月饼,是这几年都难得一见的稀罕事。“买这月饼可不容易呢,我以往都是托在这里上班的人帮着买,总麻烦人也不好意思,现在都自己来排队。”在队伍中,来自惠安小区的陈大妈告诉记者,今年街坊几个老伙伴,一起相约来排队买这老月饼,没想到来买的人还真不少,得排上几个小时才能买到。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包装华丽的礼盒月饼中,返璞归真的老式月饼显得别具一格。在华茂街巧媳妇食品店记者看到,柜台上18元一包的老式月饼,用草纸包装、草绳捆绑,大红纸上写着“老口味”三个毛笔字,引得不少顾客购买。

   吃不完的月饼到哪里去了?

   中秋节过后,卖不完的月饼都到哪里去了?不少超市表示,超市销售的礼盒月饼多由供应商提供,中秋节当天卖不完的都会退回给供应商。而散装月饼大多是打折处理,因为价格便宜,一般都能销售完。

   “我每年八月十五前都不买月饼,专等着八月十六那天去买打折的。”昨日,家住惠安小区的孙大妈告诉记者,每年她都是这样精打细算的。到了八月十六,月饼身价大跌,散装月饼以最低折清仓甩卖,这个时候买最划算。“节后购买散装月饼都是自己吃的,价格便宜,买的人还真多。”一家超市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一般从中秋节当天,月饼就开始打折卖,礼盒月饼当晚就撤柜。

   与超市大手笔打折卖月饼相比,糕点生产企业都比较保守,前期制定销售计划时,就有意识地控制了总量。记者昨天咨询了几家月饼生产企业,对方均表示去年月饼在中秋期间都已卖完。“因为提前根据销量计划生产,去年月饼一个没剩,最后给员工发福利的月饼都没了,不得不加班做了一批。”徐永升告诉记者,正规的食品企业处理没有卖完的月饼一般都有这样几个途径:临近中秋节时会做促销活动,把少量的库存处理完;再是发给员工当福利,剩得多就多发,剩得少就少发,或者送给关系酒店当天就餐的顾客,比如每人一个或每桌几个月饼。如果这样都没有处理完的话,就会全部回收回来,去掉包装,由专人负责掰碎做成饲料,这几年因为规划生产,已经没有这样的浪费情况了。

   中秋节美食已演变成符号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一样,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几十年来月饼经历了从少到多,又从多到少,从粗到精,发展到现在,月饼似乎已不是作为一种食品而是作为一种节日符号存在,月饼质量与包装附加值往往也远远超出月饼本身的价值。

   “中秋晚上我要去伯伯家,但我在想,今年该不该带上一盒月饼,还是送其他东西”。市民王先生说,每年中秋节他都会带上礼物去伯伯家团聚。但印象很深的是,去年去伯伯家时,发现他家已经有十几盒月饼了,所以今年他就犹豫不决。现在谁家都不缺月饼,中秋送礼物送月饼最没创意,但如果不送月饼,似乎又不像是过中秋节。

   “没错,这让我想到了符号论。现代社会的月饼就是一个符号,与品牌手表、品牌衣服等符号意义大同小异。”市民盛美玉女士称,小时候在农村吃过一种月饼,一块钱一个,包装很简单,一个月饼就拿一张纸给包上,看起来很不上档次,但是却很好吃。那时月饼的种类不多,所以对月饼也不挑剔,家家户户基本上买的都是一样的,图的也就是吃个吉祥。现在月饼的种类多,包装也非常精美,却渐渐失去了它本身该有的意义。

   记者采访中发现,在中秋节前夕,很多市民收到了来自工作单位和亲朋好友送来的月饼,然后自己又去商店精心挑选一番,再将月饼回送给亲朋好友。他们经常会困惑,送月饼吧,对方肯定不稀罕,不送月饼又不像是中秋节礼物。如今的送月饼,主要是晚辈送长辈,下属送领导,商家送客户。在这个时候,月饼就是一个交流符号,不管你是否喜欢食用,但送就是。此刻的月饼,犹如纸币,主要用于流通。

   月饼代表一种文化亟需社会保护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

   鲁东大学民俗专家曹教授认为,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的遗产,能让我们感受人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学会自尊、自强、自立,在我们还不能为节日增加更多文化含义的时候,在吃中寻求一种定义,无疑是恰如其分的。我们已经把很多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传统和民俗都“丢掉”了,这不仅仅有客观原因,也是传统文化氛围不强、盲目接受舶来文化导致的后果。

   虽然月饼作为美食的概念在淡化,但是作为一种象征和交际工具的月饼,却一直生存下来。曹教授认为,从近几年的发展,月饼市场的总量已比较稳定,不会有太多的增加,但是,减少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多。因为,虽然有的消费者不喜欢吃高糖高油的食品,但是,月饼是代表一种文化,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在中秋不沾点月饼,好象又缺点什么,正因为这样,就决定了月饼有一定的销售量。

   曹教授称,起源于中华民族的中秋、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如今反而不如其他一些亚洲国家过得有滋味,这些带传统文化的节日,亟需全社会的保护,从而唤醒对传统文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