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好商量” 中国式民主寻求最大公约数
视频:俞正声:努力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社北京3月3日电 题:“有事好商量” 中国式民主寻求最大公约数
中新社记者 肖开霖 聂芝芯
中国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3月3日下午在北京开幕,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阐释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时提到,要坚持有事好商量,平等探讨问题、坦率提出意见、沟通化解分歧。
“有事好商量”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形象说法——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
人民政协自中共建政以来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2日也坦承,政协开展批评和监督不够的情况确实存在。这反映出新形势下人民政协的定位需要更加明确,更加细化。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重大利益调整。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大国“新常态”、改革事务庞杂,特别需要各路贤达、各界精英献诤言,出良策,对人民政协这一机制的需要也比以往更加迫切。
人民政协是中国独特的民主形式,它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有事好商量”的提出,表明这种民主形式也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同时,由于“好商量”在中国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将之与人民协商结合,既有助于消除对这一机制的误解、误读,也有助于协商民主在不同利益群体中进行推广。
从具体实践来看,“有事好商量”的诸多尝试已经收到效果。比如,俞正声从2013年10月发起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邀请委员和专家、官员就某个议题围着一张圆桌“当面锣、对面鼓”地辩论,在辩论中寻求共识、汇总信息,高质量的建言最终得到中央高层的批示和部委的积极反馈,提高了监督实效。
“有事好商量”的提出,也对参政议政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既要“多多商量”,也要“好好商量”;既要敢言,也要能言。要多一些走访调研,少一些偏激雷人,要有共同价值认同,要追求更大专业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