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买东西竟然不受法律保护!东莞人你还敢买吗?

17.03.2016  11:28

微信朋友圈购物不受《消法》保护

微信朋友圈日渐变味,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业化越来越浓,常常被一些商品推销刷屏。

化妆品、吃的、服装...朋友圈里应有尽有

朋友圈里卖东西的人这么多,相信不少人都多多少少买过。但是要注意了,朋友圈购物是有相当大风险的。

工商部门表示, 微信朋友圈中的买卖,属于一种私下交易行为,是不受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的。

由于微信“朋友圈”的经营者大部分为个人经营,不具备经营的相关执照和证件,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经营者,同时也不是 “第三方交易平台”,因此在微信朋友圈购物是不能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维权的。

如果双方的交易起了纠纷,消委会是无法受理的,只能通过双方私下调解。如果确实需要调解,只能走民事诉讼的途径。

朋友圈购物这样做

朋友圈的东西该不该买?这得看你自己怎么衡量。不过你要买,就得小心!不然出问题了,也是很头疼的。不如我们来学学如何保护自己,免得莫名被坑。

1

首先,要建一道防火墙。警惕朋友圈内那些半生不熟的人,尤其是不认识的、搜来的、摇来的所谓“朋友”,都不要轻易相信。最好 关闭一些隐私功能 ,给自己的朋友圈加一道防火墙。

2

其次,微信朋友圈里的生意有很多都是一锤子买卖,根本没有什么售后服务。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 固定几家信誉较好的卖家或者相对较熟识的朋友,最起码能提供退换货服务。

最好的办法是和朋友 面对面交易,先验货再给钱。

3

此外,记得 保留证据 。朋友圈的交易行为一般没有发票和交易合同,在发生纠纷时,往往碍于情面,一般消费者都会自认倒霉。

不过,朋友之间的买卖也应当注重正常程序,尽量让对方提供有效的发票等。还要注意留存 银行 转账记录、交易双方对话记录等,这些是形成买卖合同关系的过程证据,发生纠纷维权时可以用上。

朋友圈陷阱还有这些

当朋友圈变商圈,朋友圈除了买卖有风险,大家还要小心的还有很多,带你识破朋友圈这几种骗局。

集“ zan ”赢奖励

点个zan也能被坑?这并非玩笑!这种免费集zan就是当初“0负团费”的翻版营销,一旦参加此类旅行团, 很可能被强迫消费,而且来回的交通费、参团费等都要自理

提醒——

一般集zan最好选择本地的活动,举办方应是认证的官方公众号,且最好有实体,这样可信度会高一些。

爱心信息”可能暗藏诈骗电话

微信朋友圈里还经常发布“生病求献血”、“贫困求捐款”、“找孩子”等传递正能量的文章,但这些看似“正能量”的内容,也 可能暗藏诈骗电话。朋友圈这些消息中往往包含电话、银行卡号等信息。

提醒——

看到这种消息应该第一时间向官方核实,之后再行动,避免落入骗子陷阱。

扫码就有“话费”?

“扫描图中二维码并添加关注,获取100元话费。”但是网友们之后,还需要填写个人信息表格才能完成赢取话费的任务。时常填写后并未即时获得话费,而是被告知在一段时间后到账。 结果信息被盗,“话费”却遥遥无期。

提醒——

一些活动以明显高过实际的高额返利骗取网友参与,实则为盗取信息。一般正规的此类扫码活动,要么是官方账户发布,要么是活动现场兑现,请广大网友留心。

高薪急求“贤”

上市公司 人才短缺,急招XXX类人才,请将简历档案投递邮箱。公司期待您的加入。”此类信息一般比较容易被识破,但 一些急于求职的年轻人仍可能会上当受骗,将详细资料邮寄给所谓的“公司”。

提醒——

一般而言,公司招聘都会有详实的概况、地址、联系方式、岗位需求等。求职者还是与人事部门直接对话比较稳妥,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公司的相关信息,做到充分了解。

低价奢饰品

“名品折购,海外代购,全场1折,要的私信哦。”当你将钱转账至对方账户, 很可能商品不如人意,或者以被海关扣押为理由,要求你支付关税,否则根本收不到货。

提醒——

目前许多亲朋好友成为微商,发布代购信息。警察蜀黍提示你,熟悉的好友间,最好经过电话确认,尤其是长时间不联系的和不熟悉的,请慎重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