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半人信朋友圈捐款转发求助信息 网络捐款请慎重!

05.05.2016  10:41

东莞时间网讯  个人发起网络募捐是否合法?专家说,个人或家属遇到困难,应被视为个人求助,向社会募集救命钱,法律是不禁止的。但是,帮助亲属以外的人募集善款,则不允许。

这也意味着,除了本人或近亲之外,用自己的个人账户为他人募捐都属于违法行为。

/  案例  /

“轻松筹”很难核实求助信息

市民周先生曾在“轻松筹”微信公众平台发起众筹。

进入该公众号后,只需验证手机号就能完成注册,随后就能发起筹款,只要填写资金用途、募捐内容,将病历、检查结果等资料拍照上传,大概需要一天左右,平台就会给出审核结果,审核通过,即可开始接受捐款。

在这个过程中,平台是如何对求助信息进行审核的?周先生表示自己并不清楚,在发起募捐时,他并未被要求提供医疗费用证明、家庭收支证明等信息。周先生说,为了证明自己求助的真实性,他还在“我也来证实”一栏,邀请两位朋友为自己证实。

仅凭图片资料如何辨别求助信息的真假?对此,有媒体曾采访“轻松筹”。该平台工作人员回应称,审核主要分两次:初审主要看求助人是否真的得了那个“病”,以及提交的照片是否真实;第二次审核则是提取善款时,平台会派工作人员到医院了解患者病情。

不过,该回应引来不少质疑。周先生就告诉记者,在提取善款时,会被收取2%的手续费,但未曾有工作人员联系医院核实病情。

“轻松筹”是这样,对于在论坛社区、QQ等发起的个人求助,则更是没有相关审核流程。

目标金额被随意修改

周先生说,在“轻松筹”发起求助,众筹的目标金额和时间均由自己设定。在募捐日期截止前,只要达到筹款目标,就能申请提现,达不到,善款则原路退还捐款人。

“自己想填多少钱就多少钱,会不会被动机不良的人钻空子?”有网友质疑,目标金额究竟填多少才合理?假如原本只需10万元的医疗费,求助者却填了20万元,谁来监管?这些问题,一时难以得到答案。

记者也留意到,在求助信息发布之后,筹款截止日期以及目标金额仍可由发起人自行修改,且目标金额还可不断叠加。一些求助项目原本设定的目标金额只有几万元,求助信息后被网友大量转发,目标金额很快达到,于是,有求助者为追求更多的目标金额,多次修改,使目标金额多出原来的好几倍。

快速筹款却可随意修改筹款目标金额,这也是“轻松筹”引来众多争议的原因。

善款使用情况不明

难免被恶意侵占

很多网络募捐虽然明确注明款项是用于治病,但事后却少有人公示善款的使用情况。对此,“轻松筹”平台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只是公共平台,不负责推广,也不会过问筹款的金额被用到了哪里。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网络募捐仅提供个人 银行 账户,缺乏必要的中间监督环节。网友的捐款情况难以监管,捐了多少钱无法及时公开。

实际上,即使像“轻松筹”这样可以实时看到捐款情况的平台,也难以避免善款被恶意侵占的现象。

正规公益机构

会对求助信息层层把关

与网络募捐相比,正规的公益组织发起募捐就严谨得多。以东莞市瓦蓝栈公益服务中心为例,在确定资助对象之前,志愿者前期要做大量工作。“我们会到求助人的家里,除了了解收入情况、居住环境之外,还会向周边邻居了解详情。”瓦蓝栈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孙岐坤说,以助学为例,瓦蓝栈设定了是否单亲家庭、是否有家庭收入等多个条件,求助者必须符合两个以上条件才能被列为资助对象。

此外,每次入户调查都会安排两个以上的志愿者参与,对相关信息进行一一登记,并写下评价意见。随后,瓦蓝栈会根据调查的情况进行讨论,考虑是否列入资助对象,以及资助的等级。

“志愿者会在调查表上签名,此后还会进行回访。”孙岐坤说,这样层层审核,目的就是为了把有限的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人。相比之下,很多网络募捐则无法做到实地调查这一点。

/  释疑  /

个人发起网络募捐是否合法?

个人发起网络募捐是否合法?今年9月1日将正式施行的《慈善法》给出了答案。

慈善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开展公开募捐的,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对违法募集的财产,责令退还捐赠人;难以退还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收缴,转给其他慈善组织用于慈善目的;对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有专家解读称,个人或家属遇到困难,应被视为个人求助,向社会募集救命钱,法律是不禁止的。但是,帮助亲属以外的人募集善款,则不允许。

“比如说某个人现在生病了,需要一大笔钱来治,大家把钱捐到我这里来,我再给他。这样的事,本法不提倡、不主张,道理就是没有规范的管理,行为也不规范,因为募来的财产和个人财产很难分清。”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原副主任阚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这也意味着,除了本人或近亲之外,用自己的个人账户为他人募捐都属于违法行为。

募集的善款有多余,该如何处理?

在很多大病救治项目中,病人很难预计需要多少治疗费用。当募集到的善款有多余,该如何处理?

瓦蓝栈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孙岐坤说,对于善款余额,他们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退还给捐款人,二是用于同类型的慈善救助。

“打个比方,比如白血病患者募集10万元医疗费,但最终募集到了20万元。剩余的10万元可退还给捐款人,或者用于其他白血病人的救助。”  孙岐坤表示,假如受捐人要将款项挪为他用,必须进行公示,征得捐款人同意。

在现实生活中,捐款者往往很多,有的捐一元,有的捐几十元,要将款项一笔笔退回去显然不太现实。

由于多方面原因,个人发起的网络募捐往往难以规范化。当募集到的善款被挪为他用,甚至用于挥霍时,是否涉嫌违法?

广东闻彰律师事务所律师李道君认为,捐款属于一种赠予关系,求助者在获得捐款后就有权对这笔款项进行支配。但从网络募捐上看,国家正逐步对该问题进行完善。“这需要慈善法逐步规范,比如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分、挪用、截留或侵占慈善财产。”

/  调查  /

超5成受访者靠朋友圈

辨别网络募捐真假

对于网络募捐,记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80名东莞市民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超6成受访者表示曾参与网上捐款献爱心,而他们辨别这些求助信息的真假,多数是出于对转发(朋友)的信任。不过,将近7成受访者认为,很多网络求助存在夸大事实的现象。超5成受访者是出于对朋友的信任,认定求助信息属实。当看到网络骗捐事件屡屡发生,有超过5成受访者表示爱心受到打击,以后会减少对网络求助的关注。

近7成受访者持质疑态度

在记者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的180名市民、网友中,82.8%的受访者表示对于网络募捐并不陌生,大多是通过微信朋友圈认知。

61.1%的受访者表示曾参与过网络捐款献爱心,其中每次捐款金额10元至50元的占43.9%,有20名受访者表示捐款超过100元。

受访者黄燕是东莞一家公司的普通文员,她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她的朋友圈就开始出现一些求助信息。“基本都是病人的家属以付不起巨额医疗费为由,寻求社会热心人士帮助。”黄燕说,救助者的遭遇实在令人同情,看到大家都在捐款,自己也尽了一份心。

不过,黄燕近日发现此类网络募捐信息越来越多。这令她对部分求助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她告诉记者,自己曾捐助一位白血病的孩子,后来添加孩子妈妈的微信后,令自己十分失望。原来,黄燕透过孩子妈妈的朋友圈,发现她的家境并不像求助帖描述的那么贫穷,朋友圈晒出的手机包价值上千元。“我每月的工资4000元不到,情况比她们还糟糕。虽然我只捐了10块钱,但看到后,心里很不好受。”

实际上,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市民和黄燕有类似的感受。有将近7成的受访者认为,部分求助者为了获得捐助,不惜夸大病情或夸大家庭的贫困程度。“我曾接受过别人的帮助,所以每次看到这些求助信息都想尽力帮上一把,但又担心上当受骗。”黄燕说。

很少甄别,信任多数来自朋友圈转发

那么,市民一般是通过哪种途径了解网络募捐的真假的?56.7%的受访者表示来自朋友的转发,14.4%表示是通过求助者的描述,22.2%认为是通过其他途径,仅有6.7%的受访者会向患者所在的医院进行求证。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超5成的受访者是出于对朋友的信任,而认定了求助信息属实。

有趣的是,在另一道调查题中,关于“看到网络募捐是否会进行转发”,近5成受访者选择“直接转发”,仅有26.1%的受访者表示会先确定求助信息是否属实才会转发,26.7%的人选择“不会转发”。

这意味着,我们自认为值得信赖的“朋友圈求助信息”,或许你的朋友只不过是随手转发而已,并未进行相关核实,这极易导致虚假信息广泛传播。

事实上,很多人对求助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考虑是否捐款时,往往取决于求助信息描述的悲惨程度。

“假如求助者是熟人的亲戚朋友,我一般都会捐。对于陌生人的求助,一些特殊的个案我也会捐一点。”受访者梁先生告诉记者,通过网络捐款一般都是几十元,加上微信支付很方便,所以不会考虑那么多。

“都是觉得求助者的遭遇很值得同情才会捐,而且不知道怎样核实信息的真假,也觉得麻烦。”梁先生的话,也是很多爱心人士的内心想法。

网络骗捐引发“信任危机”

“我觉得网络募捐已经变味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黄燕告诉记者,有一次她看到“轻松筹”上的一个项目,一对夫妇患病的女儿募集10万元的医疗费用。黄燕翻阅资料后发现,这对夫妇均拥有不错的工作,且已买房买车。“我认为10万元对于他们来说不算一个大数目,即使支付不起,可以向亲戚朋友借,或者变卖资产,为何要在网上求助?”黄燕说,像这样的案例并不少,唯一的解释就是有些人为了不用还钱,不惜向网络伸手。

“在网上发起求助很简单,所以很多人一旦遇到困难就想到网上众筹。”黄燕说,这类求助通道本应属于最需要帮助的人,一些人滥竽充数,打击了热心人士的爱心。

更严重的是,网络骗捐虽然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但却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52.8%的受访者表示,当看到网络骗捐的 新闻 报道,他们的第一想法就是“以后减少对网络募捐”的关注。

“我曾经微信上捐过两次钱,有一次捐款后发现被骗,对方很快就把我删除、拉黑了。”蔡先生热爱公益,平时也经常会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做志愿者。自从那次被骗之后,他再也没在网上捐过钱。

/  支招  /

怎样辨别网络募捐的真假?

当今,网络求助的信息越来越多,如何辨别真假显得格外重要。

警方建议,对于来路不明的求助募捐信息,要多加观察,不要过快采取行动,也可尝试采取实物实地捐助的方式,以减少受骗几率。爱心人士尽量通过官方渠道了解求助者情况,比如通过医院、当地媒体报道等了解患者的情况。

一旦遭遇骗捐后怎么办,可向民政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慈善行业组织投诉、举报。对于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的,将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根据即将施行的《慈善法》,骗捐最高可处以20万元的罚款。

李道君律师说,骗捐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假如募捐平台因其审核不严,导致爱心人士被骗,也要承担责任。

遇到困难需要捐款,该怎么做?

根据新出台的《慈善法》,个人假如遇到困难需要社会捐款,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开展公开募捐,募得款物由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管理。

今年9月1日开始,《慈善法》将正式实施。慈善机构如需公开募捐,须持有公开募捐的资格证书。爱心人士如果要帮助别人,可在捐款时看一看这个慈善组织有没有公开募捐的资格证书,如果有,这个机构就是合法的。

值得注意的是,新出台的《慈善法》并未堵住个人发起网络求助的渠道,但却明确指出,网络募捐仍要在民政部门指定或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上发布,没有募捐权的网络(平台)是不能发布募捐消息的。

目前,哪些网站(平台)具备募捐权还有待进一步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