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晒“步数”并非越多越好
自从微信运动和运动手环普及之后,在朋友圈晒步数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纷纷“暴走”以争取排名靠前。这样走路真是越多越好吗?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运动医学专科主任李卫平教授指出,国家卫生部门曾发出“每日1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倡议,也就是每天1万步是比较科学的,但男女老幼,每个人情况不尽相同,运动前大家最好根据自身条件制定计划。
步行速率、频度也影响锻炼效果
步行运动是最常见,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健身方法,它适宜于男女老少。李卫平教授表示,作为健身运动,步行可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延缓骨骼退化并减少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维持心肺功能的健康状况,提高氧气吸收能力,助睡眠,增精力,还可促进新陈代谢,消耗脂肪,有助于减肥。
除了步数,走路的速率也很重要。李卫平谈到,根据步行的速率,可分为慢步走(70-90步/分)、中速走(90-120步/分)、快步走(120-140步/分)、极快速走(140步以上/分)。除了正步走外,还有倒步走:倒步走比正步走的氧气消耗高31%,心率快15%,是减肥运动中最经济、收效最大的方法之一,还可增强大腿后肌群和腰背部肌群的力量,预防腰痛。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运动的频度(即每周锻炼的次数)与锻炼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李卫平教授指出,一次适量的运动后,对肌肉和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健身效果,可以保持一定的时间(从几个小时到几天)。所以,最合适的运动频度应该在前一次锻炼的效果尚未消失之前,进行第二次运动,这样,每次锻炼的健身效果逐渐积累,就能够达到提高体能、增进健康的目的。否则,每次运动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破坏了运动训练的连续性,就难以取得应有的健身效果,还容易在每次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疲劳及某些运动创伤。
方法不当,越走越受伤
与任何一项运动一样,健步走也有潜在危险。李卫平教授强调说,比如路况不佳、恶劣的天气、运动装备不当、身体状况或心肺功能欠佳、运动方式不妥等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病理性损伤的发生。单纯健步走一般不会引起膝关节半月板撕裂或者关节软骨的损伤,这些损伤往往是由于首次的运动损伤后,由步行运动时诱发或者加重,所以很多人误认为由于过度步行引起了这些损伤,其实是误区。
但健步走得不断重复某些动作,重复性压力也可导致病理损伤,比如:滑膜炎、跟腱炎、腰肌扭伤、疲劳性骨折、跑步膝、足底部筋膜炎、内嵌指甲炎等。这些炎症往往可以通过休息、理疗及外用药物缓解,但是也提醒我们需要适量的运动。运动后的拉伸被很多健步者忽略,充分拉伸自己的肌肉、韧带,让其快速从疲倦状态恢复。而长久不进行运动后下肢的拉伸,肌肉延展度将会变小。不仅会影响步幅的大小,也会影响跑步的姿态。如髂胫束紧张造成的膝关节外侧的疼痛,就是髂胫束没有在运动后很好地拉伸,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引起的疼痛。
步行运动量力而行别硬扛
目前很多人整天都佩戴运动手环或计步工具,晚上回家发现自己上下班途中或者忙里忙外也走了将近1万步,李卫平教授指出,这属于生活步数,由于强度不够,只能起到放松的作用,并不能达到运动健身的效果。
总的来说,李卫平建议,步行运动要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如年龄、身体情况、进行运动的时间及运动后的反应(如心率、呼吸次数和肌肉是否酸痛)等进行综合考虑,合理选择自己的运动方式及运动量。
目前运动手环的基本功能,可以记录步行或跑步时速率、距离以及持续时间。大家盲目追求步行距离,非但不能完成日常有效运动量,反而会使身体造成疲劳性的损伤。另外,要考虑当天的其它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等大量消耗能量的活动,还需考虑饮食、身体状况等,不必过于计较是否步行每天万步的目标。对于普通人而言,每周至少5天的步行时间,是必要的。健康成人每天至少30分钟的健步走,而儿童和青少年则需要每天1小时的健步走,才能达到日有效地健步走运动量。老年人或身体素质一般人群,则适合中速走1小时的行走时间已经可以达到每日有效的运动量。青少年或身体素质较好的人群,可以选择极快速走,运动持续时间30分钟,已经达到有效运动量。同时,运动强度也可通过心率快慢来监测,这样能更准确地量身打造适合自身情况的运动标准。目前有较强功能的运动手环,可以监测散步、健步走及跑步时的心率,从而准确定义健步走时速率的情况。(李劼 王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