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让海外人才感受祖国吸引力

03.06.2014  13:23

原标题: “服务”让海外人才感受祖国吸引力

  来自浙江宁波的沃天斌,原在德国基尔大学求学,并在那里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如今,他已成为宁波创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研究员,公司也逐渐走上正轨。

  为了服务家乡,实现人生价值,沃天斌早已决定博士毕业后回国发展。2011年,他申请入选针对创业类人才的宁波市千人计划项目。沃天斌说,申请过程中碰到的主要困难在于如何有效地将国外经历转换成国内认可的资历,“中国驻德大使馆教育处的黄联平老师和姜锋公参一直在帮我,让我终于在宁波市政府规定的期限内拿到相关证书……最终成功入选宁波市千人计划”。

  沃天斌是众多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德人员中的一个。说到一个个归国的留德学者,尹健、高嵩、戴晓虎……驻德使馆教育处的工作人员们如数家珍。

  “服务”是一个关键词。为了创造机会让海外人才为国家“服务”,使馆等驻外机构首先要用心去为海外学子们“服务”,这样才能让身在海外的人才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关爱。

  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已有超过30名留德专家学者入选国家“千人计划”,68名青年学者入选“青年千人计划”。

  同样是“服务”,海外学者们的联谊组织也在发挥重要作用。在法国,全法中国科技工作者协会(全法科协)秘书长、巴黎第七大学生物力学博士龚笃晟说,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处创建了包括多个留法学者协会的“中国旅法留学人员联席会”,这个服务平台向旅法专家、学者、企业高管人员和留学生广泛介绍国家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等,并通过“春晖计划”等资助方案组织留学人员回国考察、讲学和交流。

  对于中国目前引进海外人才战略,龚笃晟也提出了一些想法。他认为,人才“柔性引进”有时候十分必要,因为对很多科研领域而言,并不是把专家、项目或者产品连根挖回去就够了,“那只是在追赶别的国家,而不是超越”。

  因此,引进海外人才机制或许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既能让在海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工作、假期较多的科研人员合理安排时间为国服务,也能让在海外企业工作、假期很少的高技术人才有机会以合理的方式为国服务。

  记者从中央组织部了解到,目前,有关部门正积极研究修改“绿卡”审批管理办法,降低“绿卡”门槛,设置更加灵活务实的申请条件,加大吸引海外人才的力度。《办法》规定,对在我有关单位任职的外国籍高层次人才,在中国有较高数额直接投资的外国籍投资者、对我国有重大突出贡献或国家特别需要的人员以及夫妻团聚、未成年人投靠父母、老年人投靠亲属等家庭团聚人员,可以授予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即中国“绿卡”。

  据统计,自我国实施“绿卡”制度以来,至今年5月23日,有1306名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引进的外籍人才及其家属以及各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推荐的高层次人才获得中国“绿卡”。

  综合新华社记者 郭 洋 张雪飞 华春雨报道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