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宏: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绿色金融发展高地

01.06.2022  09:4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金融行业的主旋律,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广州日报重磅推出《大湾区绿色金融进行时》调研报告,透视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的发展成效、创新亮点、痛点难点和发展方向。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在内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哪些短板、未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有什么值得期待、如何激发金融机构的能动性等问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时一一进行了详解。

   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广州日报:目前,在双碳目标之下,国内绿色金融迅猛发展。请问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性在哪?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的发展亮点有哪些?成效背后有哪些优势和有力政策措施?   任志宏: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公共产品。绿色金融可以有效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安排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多元、专业、差异和精准服务,并有效解决环境治理所带来的负外部性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45处提及生态,27处提及绿色,15处提及低碳,这也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顶层设计上,广东设立粤港澳绿色金融合作机构,有效有机衔接和协调三地绿色金融资源。如最近广州南沙开发区金融局与香港政府有关部门积极交流加强合作,推动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等。《广州市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以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为核心,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机构体系、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产品、拓宽绿色融资渠道,建设引领全国、影响全球的绿色金融创新发展高地。这种清晰的定位为广州绿色金融发展指明了非常鲜明的发展路径和实现目标。广州绿色金融发展成为了2021年度广州金融十大新闻之一。广州在绿色低碳融资机制、绿色金融创新中心等方面都具有绿色金融发展标杆和产品业务方面的标志性事件,这些成绩都奠定了广州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的全国领先地位。     绿色金融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还没有完全杜绝   广州日报:您认为绿色金融发展存在哪些短板?具体到大湾区,还存在哪些不足?   任志宏:一是绿色标准造成大湾区绿色金融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由于绿色金融成本收益还存在制度上缺陷,伪绿、假绿、洗绿等产品和业务与真绿抢占制度红利和资源实践时有发生,绿色金融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还没有完全杜绝,影响了绿色治理对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整体效能发挥。二是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与传统金融风控体系治理错配。碳金融市场还是一个相对有效的市场。广碳所2021年二级市场碳排放权现货成交4100万吨,累计成交金额只有13.2亿元。而同年欧盟碳碳市场交易额达到6830亿欧元。同时国内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也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只是国际市场价格的1/3左右。主要原因就是碳排放权金融风险风控模型等还处于传统的风控理念,大大降低了碳金融的释放张力。比如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未明确碳排放权的法律性质。当前还在为碳排放权行政规制权与财产权的进行争议,法律性质不明还是给交易后果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三是我国ESG产品占绿色金融资管产品比重只有1%到2%之间。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20%左右发展水平。在实践上,ESG还没能作为强制信息披露。ESG投资作为绿色金融高级衍生品,在我国目前其标准体系以及法规及披露标准等还不完善。ESG披露质量和第三方审计水平、能力和责任义务等还存在制度和机制性问题。这对于绿色金融治理效能提升带来很大程度的制约。   粤港澳大湾区两年内绿色金融贷款有望突破2万亿元   广州日报:展望未来,绿色金融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如何?下一步,广州绿色金融该如何发力?   任志宏:未来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景:一是绿色绿色金融产品会有井喷式的增长。粤港澳大湾区按照目前的金融资产规模,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两年内绿色金融贷款有望突破2万亿元,与绿色金融有关的金融产品5年内有望突破10万亿元。二是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绿色金融发展高地。珠三角有着亚太地区完备的产业体系其供应链价值链环环相扣,香港和澳门有着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开放的环境制度。尤其是刚刚设立的全国性期货交易所更加助力大湾区绿色发展。大湾区集聚了绿色金融发展所需的各类碳中和相关专业人才、相关的专业服务机构构等。这些都成了绿色金融发展最需要的发展生态圈。三是在大湾区绿色金融助力下,大湾区有望率先实现碳中和。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国家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的使命。大湾区有着三地金融资源丰盈和绿色金融运行机制领先的制度资源和制度红利。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在绿色金融的加持下,粤港澳大湾区提前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碳中和非常有可能。    加大“广州经验”推广力度,尽快建立大湾区绿色产业和项目库   广州日报:发展绿色金融,金融机构是核心主体,如何激发金融机构的能动性,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地方政府在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倾斜时可以有哪些作为?   任志宏:粤港澳金融机构作为绿色金融机构的核心主体参与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一是充分发挥港澳资金优势,将珠三角绿色制造和港澳金融有机结合,尤其是发行绿债大有可为空间。二是将低碳转型、产业升级、数字技术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加快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步伐。三是加大“广州经验”推广力度。继续加大绿色金融体制机制、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等方面创新力度,上升为行业共识和标准层面进行推广,提高”广州经验”的影响力。   地方政府应该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一是突出地方政府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引导地位,在顶层设计上科学规划绿色发展与金融支持“线路图”。二是有效解决环境治理负外部性的内部化问题,探索风险和成本共担机制,利用差别化的税收、补贴及担保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扩展绿色金融供给渠道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三是发挥第三方力量提高绿色金融的政策效能。健全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夯实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尽快建立大湾区绿色产业和项目库,为大湾区出台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