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翅学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昆虫学Top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11.01.2019  16:32

  近日,农学院昆虫学系昆虫多样性与进化生物学研究方向鳞翅学研究团队师生在国际著名昆虫学期刊系统昆虫学(Systematic Entomology)发表了两篇蝶、蛾类研究论文。论文题目分别为: “A multilocus phylogenetic framework of the tribe Aeromachini (Hesperiidae: Hesperiinae), with implications for taxonomy and biogeography. (在线网址: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syen.12322)”, 博士研究生黄珍富为论文第一作者,范骁凌副教授为通讯作者。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d morphological studies on the systematic position of Heracula discivitta reveal a new subfamily of Pseudobistonidae (Geometroidea) (在线网址: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syen.12326) 王厚帅博士为第一作者,王敏教授为通讯作者。

  Systematic Entomology当前的影响因子为4.273,在96种SCI收录的昆虫学期刊中排名前3位。


  锷弄蝶族主要分布于东洋区,是一类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弄蝶科昆虫,但是该族的单系性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基于多基因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基础之上,结合利用形态学特征证实锷弄蝶族为单系,包括14个属,其中Halpemorpha gen. n和 Praethoressa gen. n. 属为新建立的属。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表明锷弄蝶族于始新世晚期和渐新早世(大约34.22百万年前)起源于东南亚(图1)。原地分化和种群扩张是锷弄蝶族进化过程中主要的演化模式。此外,长距离扩散和隔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形成现今的分布格局。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471984和31172136)的资助。


  “盘毒蛾”Heracula discivitta(图2a,雄虫;2b. 雌虫)于1866年由英国著名昆虫学家Frederic Moore发现并命名,是目前仅见于中国、印度和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地区稀有昆虫。该昆虫自发现以来,一直被置于包含许多农林业有害种类的毒蛾亚科内,但因其独特的形态特征,致使其系统学位置一直是个谜。本研究在近年来鳞翅目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基础上,使用了多基因分子数据和大量的雌雄形态学特征(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授权许可下,解剖了保存于该馆150余年的世界唯一的雌性标本)证实了“盘毒蛾”为尺蛾总科Geometroidea拟桦蛾科Pseudobistonidae的成员,且代表了一个独立的新亚科Heraculinae。论文合作者还有瑞典隆德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及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国外同行。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01879)的资助。

  昆虫多样性与进化生物学研究方向是我校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二级学科的重要分支,老一辈的昆虫学家庞雄飞院士,张维球教授等为平台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的研究涉及甲虫,蜉蝣,蜻蜓,蓟马,果蝇,寄生蜂,蝶蛾,马陆等多个昆虫及其它无脊椎动物类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研究方向的成员累计发表新的物种近2000种,其中模式标本保存在我校的种类1345种。(文/图  农学院 王敏)






(责任编辑:蒙丽)